建“教育强国”,从新学期、新起点说起(附图)

标签:
教育强国 |
分类: 时事热评 |
因此,2月13日北京市中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日极不平凡:其一,是实施“建成教育强国”伟大工程的第一个学期。其二,是学生居家线上教学后返回课堂学习的转折点。其三,是顽强、深入推进“双减”的加速点。其四,也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然而,无数实践也证明“万事开头难”。不管承认与否,纵观当今中小学教育状况,纵使有一千个难、一万个难,再难也难不过解决教师在一系列理论和杂事的干扰下不知道怎么“教”,以及在教育教学主渠道——课堂上减少学生的学习成本问题。
早在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请看清楚: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关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不是最高领导机关的“两办”印发,这在以往是罕见的!可见,“课堂”和“质量”在“义务教育”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事实上,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评价标准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往往类似“规范校外办学机构”,一个行政命令立竿见影;而关乎提高学校教育的临门一脚——课堂教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则有一个“百年树人”的客观问题。
近些年,我们无法回避: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出现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以作为各学科学习基础的语文学科为例:想当初,2005年开始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面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不少教育工作者一是变“倡导”为强行“要求”,让学生从钻木取火开始启发、引导“自主”去悟;二是臆造出“四人学习小组”模式。这里我们算一笔账,以220字左右/分钟计,即使平均每人发言一分半钟也需6分钟,何况一节课“合作”不止一次,甚至还要搬桌子、动椅子。把珍贵而有限的课时白白浪费掉。再有,望文生义、浅尝辄止。误把阅读认为“看看而已”。请问,用掐表限时落实默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教师以“你认为”提问、学生以“我认为”回答的问答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以“言之有据、自圆其说”为标准,评价学生发言的教学技巧,又有多少教师掌握了多少呢?
一句话,到二〇三五年把新中国“建成教育强国”时不我待。尽管这是全社会共同完成的历史重任;但是,教育工作者须以全新的状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主动、积极、认真分担起属于教育界的一份重任。从我做起、从开学第一天做起——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奋进!为实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