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教育强国”,业内外共塑教师职业形象(附图)
标签:
教育强国 |
然而,自1973年《北京日报》发表《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掀起小将反潮流、反师道尊严,直至今日出现被人们戏称为“佛系教师”的个别案例(为了“避险”以保住自己的“鸟食罐”,对违反纪律、拒绝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有“设计”、有限度、有程度地管教),教师在人们心中的职业形象如何有目共睹,无须赘述!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教师的职业形象变化,既有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有教育外部的因素。鉴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时,也有一个尊师重道——挖掘、利用、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爱岗敬业,给未成年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的环境,业内外都有一个反思联袂重塑教师良好形象,为“建成教育强国”打下技术基础的义务。
首先,从教育内部看:一是,职业素质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过去,教师多写得一笔好字、一手比较像样的文章;而今,能把硬笔拿正确的都不多,更不用提其它方面的能力了。笔者所遇六十年大学毕业的中学教师,多当场回答学生提出的学科内问题,而今天职业知识面过窄且不扎实是普遍现象(看是什么标准)。一句话,缺少让学生佩服的内容。
二是,杂事一堆,不务正业。过去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有眉批(又称旁批)、行批、总批。今天,不少教师在结尾写上一个“阅”字了事,连错别字都没挑出来。而开会、填表、写材料、参加所谓研讨、培训等活动一项都不能少。于是,把本职工作内容强加在家长头上!
三是,评优、评职、评“学代”,以及绩效工资等诱导教师追名逐利——都与经济挂钩。为此,不惜揠苗助长,导致家长不得不节衣缩食,去送孩子到校外培训机构补课,使教师成为“吸血鬼”。其实,老师也是受害者。
四是,信口开河和想当然的做法引火烧身。类似“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学生是上帝”、“以学生为本”等不能兑现。尤其,变吃土豆为吃马铃薯的做法,失去老百姓的信任。
其次,从教育外部看:一是,人们整体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尤其一线城市普及高等教育,研究生比例不断加大,加之教育“不务正业”导致“教”字不够突出,中小学教师已失去原有的文化、学历和执教能力等优势。
二是,不家长推卸家教责任。渴望子女有更好的发展无可厚非,可习惯性把这一任务全部转嫁给学校和教师不应该。殊不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等传承才是孩子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三是,不同期盼形成对立。不管承认与否:教师——竭尽全力通过提高分数为学生铺平通向理想的道路,同时兼顾自己获得相应的利益;学生——喜好玩是天性,于是渴望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通吃”。既渴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童年,又渴望孩子有一个尽可能好的发展前景。岂不知,甘蔗没有两头甜呢?
事实上,教师队伍强则教育事业才能强!早在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如今,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过程中,教育界有一个“打铁先得本身硬”的问题——不付出辛苦,必付出尊严!从家长到整个社会有一个,每个人都有一个面对现实,尊师重教义务——尊重教师才是真正对未成年根本利益负责人、对国家与民族负责。这在60岁以上的人们,不由地怀念起“斗私批修”年代,渴望再现“自我反思”、“自我检查”、“自我批评”,一切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美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