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加坡资质都可贫困家庭 |
分类: 本地风情 |
对于穷人来说新加坡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什么问题?
答:表面上看来,这里的教育资源分配是公平的、合理的,人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政府提供了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各种津贴,也同时提供了成人教育的津贴,让大多数人可以对接受高等教育充满幻想。
但现实是掩盖在美好框架之下的另一番景象。
首先我们从幼稚园开始谈起吧。从这个时期起,教育资源朝向富人倾斜的这种纠结就开始了。
我们知道,每一位新加坡公民孩子都可以享有幼稚园津贴,但政府津贴却只付给母亲有工作的孩子。
这样做的目的,说是政府为了鼓励人民参与社会工作。
那么有工作的又有津贴,这样看来挺好呀,但实际上,除非工作带来的薪金足以应付另外请女佣的费用,否则,新加坡的妇女们几乎没有可能在养育幼儿的同时继续保住工作。
而失去工作就意味着不但要失去一份收入,另外还要自己全额负担幼儿的幼稚园费用,雪上加霜听过吗?是选择工作呢还是选择不工作呢?当然,对于高收入者和富豪来说这不是问题,但对于那些低收入者,不管你怎样选择都是苦逼加无奈。
对于低收入者,谁来顾及他们的孩子,谁来保住他们的工作?在这里基本上只好自生自灭,或是自谋出路。
近年来,政府开始了一些大动作,推出了婴儿花红,这确实缓解了不少家庭的巨大压力,但这个却要凭运气,看你撞得上吗?我公司里的老庆养了四个孩子,最小的是个双胞胎,却刚好没有赶上享受婴儿花红。多年来老庆一个人撑起这个六口之家,妻子专职照顾孩子根本没法工作,生活可谓含辛茹苦,只怪自己不该养这么多孩子。如今看到政府推出的婴儿花红,泪水和口水都只能往肚子里吞了。
那么接下来到了上学的时候了,从小一开始学费每月只有十几元,看着不错,刚从每月3,4百元的幼稚园学费的沉重负担下走过来的人似乎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这是绝大多数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费用。尽管如此,政府还是会发放一些教育津贴补助那些家境困难者,这些津贴表面上缓解了贫困家庭的每月十几元的学费负担,但即便是相当困难的家庭也未必能够体会得到这样的津贴会有多少能量。
但是,好吧,总比没有好吧。
这其实是一碟小菜,不提也罢,真正的较量不是在这里,是在孩子们的成绩上,到了小四或者小五就要分流了,成绩好的和不好的孩子就必须面对第一次迈向人生的不同阶层,那么谁可以左右这样的分配?答案还是离不开钱。
在这样幼小的年纪读书都是被动的,取决于成年人的教导,只要资质不是太差的孩子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那些得不到额外教导的孩子比起那些家庭富裕请得起家教的孩子来说,被分流下去的可能性就要高的多。
除了天资特别差别以外,金钱的引导力也很重大的改变着孩子们眼中清新的世界。
一个本来应该无忧无虑自由成长的年龄,因富裕和贫困的干预而被彻底搅乱。
然而,操蛋的还远不止这些。
这里的小学只上半天,下午一点放学,那么放学后孩子去哪里?这么小的孩子总不能让他们自己去逛街吧,所以基本上就两种选择。要么回家,要么去托管中心。
托管中心是这里的一个特色,有点象托儿所,大多数仍然在孩子读书的同所学校里,有专人负责照看,让孩子在放学之后继续留在学校中,直到家长下班来接孩子。
如果不愿意去托管中心,放学后孩子就可以直接由家长接回家,这就就意味着该学生家里必须有不工作的成年人。除了家境条件较好可以雇请专职女佣的,一般来说母亲就必须放弃工作承担起这个责任。
舍不得放弃工作的就必须把孩子送去托管中心,去托管中心可不是免费的,大约每月300到400新币左右,那么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你看,这回又苦逼了,刚表扬过这里小学学费便宜,穷人也负担得起,现在仔细一算又傻逼了,谁还敢说新加坡读书不是全球最昂贵的国家之一?谁还能说新加坡重视基础教育?
有时就觉得这不政府和学校合着伙玩人嘛!
当然,有人又想起了婴儿花红,不错,婴儿花红是不错,如果真的是婴儿花红那就真不错了,但这个不是真正的婴儿花红,这应该叫弟弟妹妹花红,不是每个婴儿都有的花红,而是第二个之后的孩子才有的。
那么生一个孩子不拿婴儿花红的负担重,还是生二个三个孩子拿婴儿花红的负担重?
这笔账不难算。
这就让那些家境不好的人们始终处在左右都难进退无路的境地,不管你如何选择都会压的你喘不过起来。
那么还有一点,为了孩子的前途,在小四小五分流的时候不要输在人生第一次的淘汰赛中,是不是还要再追加一笔每月400到600新币的补习费,请一位好的补习老师?
穷人们的选择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