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镇又一座文艺复兴的殿堂

(2016-03-10 10:23:19)

乌镇又一座文艺复兴的殿堂

前言:1999年初,桐乡市委、市政府派遣以市长助理陈向宏为首的“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进驻乌镇时,乌镇丝厂已由主管部门——桐乡市丝绸公司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决定,乌镇丝厂并入桐乡市梧桐丝厂。留下一片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厂址、旧厂房、旧大楼,以及许多建于上世纪的附属建筑和具有40多年树龄的棕榈树、柏树、乌臼树、法国梧桐等。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以5000万元买下了这个破旧不堪的老丝厂,并一直派驻专人对此进行予以保护。

本次“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设置在何处?乌镇旅业总裁陈向宏先生经过多次考虑和思索,最终采用国际上尚有先例,特别是欧美十分流行,但国内还并不多见的“化腐朽为神奇”和“变旧厂房为艺术殿堂”的“LOFT时尚概念设计”理论。把乌镇丝厂打造成为“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主展场。

烙上运河文化的印记

     京杭大运河流经乌镇千百年,留给了子孙万代的是千年不衰的运河文化,尤其是能让当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甚至是富甲一方的蚕桑丝绸业,更是源远流长运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片段。

乌镇丝厂,上世纪70年代显现,至90年代末画上终止符号。悠悠30年的发展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是那么不起眼和渺小的一朵浪花,但那些临河的石阶河埠、静静地耸立着但也静默了20多年的临河吊车、缫丝车间里一个个水泥浇筑的地脚和生锈的螺栓、临空在上的扬返车间气窗、缫丝车间里作“人字”支撑的剪刀斜拉梁、曾经散发出浓浓的蚕茧味道的地下水沟、甚至是三、四十年前买饭菜的食堂窗口和高高耸立的水塔和烟筒……都在讲述一个个乌镇丝厂历史上的峥嵘岁月,这些岁月充满了辛酸苦辣和幸福甘甜……这些那么耐人寻味和带有强烈韵味的故事,在乌镇丝绸业历史上,是一朵永驻老百姓心中的奇葩;是一份乌镇茧丝业起步、发展到辉煌的真实历史记录;更是本地、浙江省乃至全国丝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永远留给后人的运河文化的烙印。

打造文艺复兴的摇篮

乌镇旅游业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就确立了文化定位。乌镇旅业总裁陈向宏先生带领乌镇旅业3500多号员工,风风雨雨走过了16个年头,文化复兴之梦始终没有中断,从挖掘和恢复乌镇的传统文化起步到演绎各种民间民俗文化、从加盟西湖博览会到举行国际级别音乐会、从修缮多家民间剧场戏园子到举办乌镇戏剧节、从投资建设木心美术馆到创办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一直沿着打造文化小镇和实现文艺复兴之路阔步前进。

如何处置这破落和闲置了近20年的乌镇旧丝厂,其实陈向宏先生早在收购丝厂旧址时就有打算,即让其为乌镇的文化复兴“出其全力尽其功能”,在尽可能不破坏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率先上演一出或多出文化大戏,以留住历史、留住记忆、留住一段即将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运河文化片段,给后人一个回顾、反省和掩卷静思的历史场景。

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陈向宏及乌镇旅业建设团队,就围绕着对旧厂房进行改造和利用进行研讨,邀请一些国际艺术大师,对空间和形式、建筑形象、环境艺术上的设计、观念、生活、技艺、审美、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量。作出了尽可能保留原来风貌和建筑、慎重增建和添加建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总体格局复原、以及如何适应艺术展品陈列和布馆,用保护、协调、环境和艺术眼光来统揽整个乌镇丝厂修缮和布展。把展馆塑造成具有流动性、开放性、透明性、艺术性的现代艺术殿堂。

如今走进这“物是人非”的乌镇丝厂,那些很有建筑特色的厂房,缫丝车间的老虎翻窗、剪刀撑和人字型房梁、球面圆屋顶、工人群聚的食堂、工会、俱乐部、甚至是当年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厂长办公大楼……都已经成为展示一件件艺术品的展台,乌镇丝厂,已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的“现代艺术殿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