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丝厂的始末
乌镇地接两省三府七县农村交界,所有接壤处均为农村,而世世代代种桑养蚕的农民,每年要养春蚕、夏蚕、中秋蚕及晚秋蚕四茬蚕宝宝,而习惯将每年的春茧、夏茧、中秋茧卖于乌镇茧厂,而把晚秋茧留于自用。鉴于乌镇周边农村此种养殖方式和农民养蚕售茧的习惯,乌镇镇于1970年10月着手筹建乌镇丝厂,列为地方国营企业,称之为地方国营乌镇丝厂,俗称“乌镇北栅丝厂”。是乌镇自公私合营后的第一批地方工业企业。
乌镇丝厂由县丝绸公司主管,占地面积17014平方米,建筑面积14159平方米,总投资为157万元人民币,建厂房5262平方米,置立式缫丝机120台,先开60台,生产为常日班,1971年1月因产品旺销,改为日夜班三、五制生产。到8月底,立缫丝机120台全部开足。1972年7月,缫制40/44粗丝成功,年产白厂丝66·24吨。从1976年开始,产品不断改善,丝质优良,在1979、1980、1983年三次获得省级优质奖。1984年获得省授予的“先进企业”称号。1985年,投资19·50万元,创办集体性质企业针织分厂,专门安排待业青年就业。同年8月,增加立式缫丝机44台。1987年,投资50万元,新建丝织车间,开拓七彩被面等丝织品。1988年5月,与上海五和针织厂联合投资52万元,新办桐沪联营针织厂。
到1990年,职工人数819人,临时工(农用工)等200多人,大部分为本地职工,有10%员工来自嘉兴。先后有王金海、沈蓉和、冯海荣、孔祥磊等6任厂长。固定资产469·43万元,年工业产值476·56万元,利润120·87万元,税金91·86万元,年产白厂丝108·66吨,出口白厂丝66·11吨远销日本、美国及西欧各国,年创汇334140美元,是浙江省重点白厂丝重点企业。
从1970年到1990年,乌镇丝厂建厂20年,共创利税1936·88万元,为建厂投资额的33·98倍。至此,乌镇共有乌镇丝厂、水泥厂、酿造厂、碾米厂、铸锅厂、食品厂等6个国营企业,而从1995年以后,因乌镇地区新建运河丝厂,以及市场经济因素及企业改制,乌镇丝厂整个经营情况逐渐萧条,至1999年底并入桐乡市梧桐丝厂。
从1970年开始,乌镇丝厂始终位于乌镇北栅市河西侧老街南段,座西面东,门前为北栅市河,1988年前因没有公路运输不畅,厂门前开设四开间大河埠,并装有大吊车,用于起吊和装运白厂丝、蚕茧、燃料。最早时丝厂可直接收购农民鲜茧,后蚕茧为国家统购统销,丝厂所需要原材料,全部由县丝绸公司统一调拨。每年蚕茧收烘时,则有丝厂派遣员工到定点茧站参与收茧,进行现场检验质量,主要监测茧成率、潮湿度及茧丝质,以决定蚕茧的收购价格,最后将收购蚕茧予以现场烘培,拉回丝厂库存,作为全年生产的原材料。丝厂所产细丝(后来称之为“白厂丝”,统统由县丝绸公司统一收购出口,换回外汇。
乌镇丝厂设:行政办公室、选剥车间、缫丝车间、扬返车间、包装车间、机修车间,还有食堂、浴室、配电房、篮球场、车队(2卡车、1面包车、1轿车)等配套辅助宿舍。厂里设有1幢职工宿舍楼共20余间。丝厂有两大间缫丝车间,为女职工主要聚集岗位,所有员工三班倒。
乌镇丝厂是当地拥有职工最多、女工最多的一个企业,也是乌镇镇上的知名企业,企业文化在全县有名,丝厂拥有篮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等体育团体,常在桐乡及乌镇各类赛事中常拔头筹。1970年组建工宣队,进驻乌镇植才小学,并开设乌镇丝厂“带帽子中学”,即小学办初中。丝厂安全生产全县有名,是乌镇最早注重安全生产和员工福利的企业,尤其是丝厂妇代会和工会,在员工关怀中出了不少力。
1999年年初,乌镇丝厂并入桐乡市的梧桐丝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