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视线#【“版纳”归来话“版纳”……】:本次,应“同学聚会”之邀请,带了老太婆,与几位老同学游了一次“西双版纳”,因为,我从小就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这句话,有点儿向往。尽管本次游西双版纳在价格、导服、食宿、购物……等方面(就是这个夜间飞机太折腾人),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还想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说10
卷首语:
“戏”说乌镇
十月,注定是个收获的季节。除收获了今年这个超长
感动中的“感动”
乌镇旅业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历尽艰辛,直至脱颖而出、扶摇直上……整整有18个春秋了。
我常常想用两个字来“概括”乌镇旅业这18年取得的不凡业绩,但始终没有合适的“词汇”。直到最近乌镇旅业总裁陈向宏先生说到“感动自己、感动市场、感动公司”的“三个感动”,我突然眼前一亮,或许这“感动”两字,是对乌镇旅业这18年来起步、成长、发展和辉煌的、最恰如其分的“描述”和“诠释”。
一个“感动时代”的决策。1999年桐乡市委、市政府下发了1999(26号)关于对乌镇实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下发了成立时任市长助理陈向宏同志为主任的“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的文件后,随后这位市长助理即刻走马上任,从观前街茅盾故居前后100米的
“文旅”之旅 “文创”之创
——乌镇旅业的“文化三部曲”
几乎每年的10月,成了乌镇旅业的“戏剧狂欢节”,人们从全国各地乃至于世界各地赶到乌镇,汇合、欢聚和遨游在乌镇的“戏剧大潮里”,在看戏的同时,更是享受和陶醉在乌镇的“文旅”氛围中,感受和领略着乌镇旅业“文创产品”之魅力,徜徉在划时代的“小镇大节”里。
记得有许许多多的记者曾经问过我:乌镇旅业、或者说陈向宏先生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夙愿始于何时?我不假思索地用一句话说明:“始于陈向宏先生进驻乌镇的第一天开始,否则,在乌镇旅业‘八字还没一撇’、东栅景区尚未开门的2000年,陈向宏先生三进首都京城,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请到乌镇来举行干啥?”毋庸置疑,这是陈向宏先生对乌镇旅业发展进程的最早定位和文化初衷。也是乌镇旅业的“文旅”之旅和“文创”之
文化复兴在“提速”
春风桃花红、大地柳叶飘。
2016年的3、4月,可以说是乌镇旅业的“文化复兴提速月”。《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顺利开展;《乌镇春季戏剧展》隆重开幕;话剧《大先生》首都公演;《艺术公教活动》全面启动;还有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第十六届《乌镇香市》如期举办……等,这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同时“登台上演”的盛况,开启了乌镇历史上的文化先河和显示了历史性的文化盛景,当然,更是乌镇在“文化复兴”之路上的又一次“提速”。
国际艺术在小镇上“开创先河”
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陈向宏先生发起并担任展览主席,冯博一主策划的“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于2016年3月27日在中国乌镇开幕,并将持续3个月与广大观众相伴。其中获邀的40位(组)艺术家中,有许多是第一次来到中国、
今天终于收到乌镇旅业荣获《 第八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荣誉证书,其实,这个荣誉的获得需要许多“硬条件“,故将《
思考
探索 践行
2016年的这个春节,对乌镇旅业来说,这“乌村”开村试运行,无疑是一出重头戏。因为这不仅仅是乌镇旅游业的事,也是本地区、乃至全国古村落和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的“探索之旅”。
2014年初,乌镇旅业如日中天,而也在此时,经过新农村改造后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村落——乌村,依旧静静的地屹立在京杭大运河之畔,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进行毁灭性“退村还田”?或者是“将其活化利用”?这对正处在:古北水镇即将开放、濮院工程已经铺开、广东项目已经上案、遵义县扶贫援建项目正在洽谈的乌镇旅业及总裁陈向宏先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自我施压和自挑重担。然而,陈向宏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评估后,觉得对乌村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不是简单的开发一个新景区,而是一件关系到如何“开垦”中国古村落和传统村落这块“处女地”的新考量;是如何将具有历史渊源和保护、开发价值的村落进行有效保护和焕发生机的具体实践;是对简陋的、已延续了10多年、而
对待历史遗产 保护永远第一
www.zjol.com.cn
2002年19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江南的古镇,雨珠是常来常往的客人。昨天下午,就在这雨打方格木窗、轻敲黝黑瓦房的雨天,中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再次来到水乡乌镇。这位从事了40多年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问:现今国内有不少的古镇、古村落都在高叫“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你如何看待?
答:各地越来越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当然是件好事,问题是现在许多地方考虑的是如何借遗产保护为阶梯,迅速地把遗产转化为
乌镇又一座文艺复兴的殿堂
前言:1999年初,桐乡市委、市政府派遣以市长助理陈向宏为首的“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进驻乌镇时,乌镇丝厂已由主管部门——桐乡市丝绸公司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决定,乌镇丝厂并入桐乡市梧桐丝厂。留下一片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厂址、旧厂房、旧大楼,以及许多建于上世纪的附属建筑和具有40多年树龄的棕榈树、柏树、乌臼树、法国梧桐等。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以5000万元买下了这个破旧不堪的老丝厂,并一直派驻专人对此进行予以保护。
本次“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设置在何处?乌镇旅业总裁陈向宏先生经过多次考虑和思索,最终采用国际上尚有先例,特别是欧美十分流行,但国内还并不多见的“化腐朽为神奇”和“变旧厂房为艺术殿堂”的“LOFT时尚概念设计”理论。把乌镇丝厂打造成为“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主展场。
烙上运河文化的印记
京杭大运河流经乌镇千百年,留给了子孙万代的是千年不衰的运河文化,尤其是能让当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甚至是富甲一方的蚕桑丝绸业,更是源远流长运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片段。
乌镇丝厂,上世纪70年代显现,至9
乌镇丝厂的始末
乌镇地接两省三府七县农村交界,所有接壤处均为农村,而世世代代种桑养蚕的农民,每年要养春蚕、夏蚕、中秋蚕及晚秋蚕四茬蚕宝宝,而习惯将每年的春茧、夏茧、中秋茧卖于乌镇茧厂,而把晚秋茧留于自用。鉴于乌镇周边农村此种养殖方式和农民养蚕售茧的习惯,乌镇镇于1970年10月着手筹建乌镇丝厂,列为地方国营企业,称之为地方国营乌镇丝厂,俗称“乌镇北栅丝厂”。是乌镇自公私合营后的第一批地方工业企业。
乌镇丝厂由县丝绸公司主管,占地面积17014平方米,建筑面积14159平方米,总投资为157万元人民币,建厂房5262平方米,置立式缫丝机120台,先开60台,生产为常日班,1971年1月因产品旺销,改为日夜班三、五制生产。到8月底,立缫丝机120台全部开足。1972年7月,缫制40/44粗丝成功,年产白厂丝66·24吨。从1976年开始,产品不断改善,丝质优良,在1979、1980、1983年三次获得省级优质奖。1984年获得省授予的“先进企业”称号。1985年,投资19·50万元,创办集体性质企业针织分厂,专门安排待业青年就业。同年8月,增加立式缫丝机44台。1987年,投资50万元,新建丝织车间,开拓七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