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镇茧丝稠绵之历史沿革

(2016-02-03 09:33:58)

乌镇茧丝稠绵之历史沿革

地处江南杭嘉湖平原、素有蚕桑之乡的乌镇,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耕田种粮和种桑养蚕.农民一年到头的生活和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两大块:种粮吃饭交皇粮、养蚕卖茧添衣裳。

乌镇历史上没有像样的茧厂(茧站),也没有官办缫丝业(丝厂),更没有经营丝绸的自产自销行业(丝绸进出口行业),当然也没有专门进行丝绸织造的官办工厂。

清光绪初,乌镇初有经营细丝和粗丝的“代理丝行”,民间称之为“经行”。所有“丝行”经营也有期限,一般以小满开秤,乡人先赊销给“经行”、如有潮丝则退还原户。清光绪年间,乌镇有张同仁、徐添源、沈永昌为盛。后因沈永昌囤丝与杭州胡雪岩竞争失败,沈永昌倾则。至民国22年,乌镇又有十数家丝行冒起,然到民国37年,只有恒和寿记、浚昌永记两家。直至解放后,茧丝业经营全部归国家所有。

而缫丝业更为简陋,各农村采用自家茧用自家的简易缫丝车(即脚踏丝车),抽离出手工产的细丝和粗丝,全部由江苏震泽“经行”向本镇“代理经行”收取,并转售上海“洋莊”出口,总冠于“辑里经”品牌,还有诸如:“克郎二八宏”、“浮牌”、“金风车”等牌号。清同治及光绪初年,乌镇每年产丝七八千包(每包80市斤)。光绪后十年只有三四千包,民国以后减至一千余包和七八百包。

民国六年,经省议会决议《茧行条例》,本地及嘉兴、湖州两地茧商,可在本地建茧站(也称茧厂)用于收购鲜茧烘干后出售外运。至民国十七年,《茧行条例》取消,地方茧厂随之增多,本镇及周边有16家之多。“九一八”后,丝价惨落、茧价暴跌、歐销不畅,50余元一担鲜茧一路暴跌至20余元一担,外来茧商均无法经营宣告破产,民国二十三年,唯剩4家茧站靠建设厅定价而勉强生存,年底基本全部关门破产,所有茧厂房屋坍塌破损,气象甚是萧条,一直萎靡不振至解放后。解放后,茧站归政府所有,镇上重新规划了乌镇东南西北四个茧站,为政府收烘蚕茧之官方机构。

而丝棉则是地地道道的的乌镇手工特产,民间素有大环绵和小环绵两种丝棉,亦称之为“绵兜”,一般都采用煮熟蚕茧,在带水缸内手工剥茧,做成一个个“网兜”型丝棉,扯开可翻制丝棉被、丝棉袄,御寒功效甚佳。此些丝棉大多销于杭州、宁波等地。后因缫丝业的兴起,一般上好的蚕茧用于缫丝,而剥制丝棉者,均为“双宫茧(双蛹)”及“质次茧”。此习俗在乌镇农村一直延续至今。

丝绸织造业在乌镇素无官方企业,而民间绵稠织造业颇有历史。镇人将自缫之丝,织成“绵稠”,售予本地稠庄,销往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清末期,民间已有从外地引人“织锦业”。直至解放后乌镇才有正式织造业丝绸的稠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