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敲破锣”到“拨119”
(2008-12-20 16:30:50)
标签:
30年消防泵龙消防车焦尸杂谈 |
田埂说事(397)似梦非幻30年——老冯被烧成了“焦尸”
走进乌镇景区,有一间如今是供游客观赏的“乌青水龙会”,陈列着几台民国时期的“救火泵龙”,其中有“木桶式”、“杠杆式”、“活塞式”等。这些泵龙如果在实施救火时,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力”轮番上阵。那像今天消防队救火,一拨“119”,消防车赶到现场,发电机一开动,水柱就腾空而起。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曾经是民间消防队员时,由于消防设施的落后,亲眼看到——
30年前的乡镇消防,其实是沿袭了民国时期、甚至是清皇朝遗留下来的消防机构和方式。
我记得还很小时候,家的旁边有一间“水龙间”,里面置放着一台像如今人们洗澡澡桶大小的“木桶式”泵龙。整个设计是在木桶里面装有一台活塞型的手动机器,上面有一根大约3米长的木扛,这木扛既是抬“泵龙”的抬扛,也是上下撬动,在活塞缸里形成气压的杠杆臂。
当时的乡镇救火一般是这样一个程序:当有人发现哪里发生火灾时,邻近的人家马上拿出脸盆(当时是搪瓷脸盆)或者“铁簸箕”,(现在的塑料脸盆是敲死人都没有声响的)边打边跑边喊:“救火啊,XX地方火烧啦”等,此时,前面听到喊声的人家,同样也马上会拿出这些敲打的东西乱敲一气,像是“接力赛跑”般地传到专门负责“敲火烧锣”的人家里,于是,这个人就马上会拿起早在准备好的“破铜锣”,(注意,这铜锣必须是破的,否则与人家结婚敲的锣没什么两样了),在整条街上边敲边跑边通知民间的消防队员。
此时,居住在消防间对面的人,早已经把消防间门打开,先到消防间的人马上会从里面抬出泵龙,直奔火灾现场,而后面来的人,都会自觉地拿起水桶、煤油火吧、太平斧等,也马上赶到现场。
而在现场,只见许多人在两边按动这个杠杆木臂,更要有许多人要去河里挑水倒在木桶里,再靠杠杆臂压成水柱,喷到失火的房子上。这里有几个关键,如果按杠杆的人多而且力气大,这水柱就高而远,没有人或者力气小、频率低,那么这水柱几乎没什么“冲程”。同时,需要起码有8——10个人跑着挑水,桶里没水或者水量接不上,也救不了火。因此,当时救火起码在四、五十人以上,在特别紧张和危急时,一拨人上去按上几十下,马上又有人换上去,一些人挑水累了,马上有人接过水桶接着跑,这场面真的是让人感动和激励人心。
大概是在1990年左右,记得当时已经有了用汽油为动力的,但是要靠人来拉动绳索启动的机动泵龙,我在企业里任消防队长兼街道消防队机手,有一天上午,接到乌镇派出所的电话,说是北栅一个古厅发生火警,于是,我们马上出发,但是到了现场,大火已经吞噬了整个古厅,其中居住在楼上的某企业采购员老冯,已经活活被烧死了。后来才知道,首先了报警不及时、其次是县级消防人员赶不到本地,消防车也开不进,当然还有当时本地区的泵龙,一时启动不了,失去了灭火的最佳时机。
后来,因为手动启动的泵龙常常不能及时启动,因此改成了“电启动”,再后来,这些消防设施还是需要人力来车运和抬运,因此,从市及乡镇,全部配备了消防车,人员由原来的业余改成了专职,大大提高了出动速度、出水速度和水柱压力。当然,更是提高了消防的效率和效果。
然而,目睹如今的消防,有3点不得不提:
现在啊,许多市民把消防队的“救火人员”当成了“救困人员”,什么发生车祸了,有人跳楼啦,钥匙忘屋里了,家里没人只有孩子在家里哭啊等,统统请消防队出马;
还有每当发生火灾,群众而只有看热闹的份,几乎没有群众自救的现象;
第三,每次消防队出场,哪怕是再筋疲力尽,还是有不少人总是在埋怨消防队来的晚,拖沓等。实际上真是天地良心,我多次采访过消防队,从有报警电话起,他们连走楼梯都来不及,而是直接从楼上抱着滑杆从楼板的孔里滑到下面,还边跑边穿衣服,一路上还要问路等。
因此,尽管今天的消防已经先进了,效率也提高了,但是我有许多“疑惑”也同时形成,我不知道是时代的错误,还是人心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