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蒲葵扇”到“空调”
(2008-12-05 18:14:04)
标签:
电风扇变化性命杂谈 |
从“蒲葵扇”到“空调”
——田埂说事(383)似梦非幻30年之:自制电风扇差点削了我的脑袋
前言:
这几天,天气已经转冷,以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商场为主要对象的“空调”大军,纷纷开启了制热空调,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干部和公务员,冬天基本不穿棉袄,夏天基本不穿汗衫,是啊,保持在25度左右的温度,确实是四季如春。
然而,生长在30年前的你我,可没有如此幸运,不管你是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真可以是说“环球同此凉热”。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30年前,聪明的我——
30年前,每当晚饭吃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大家是搬凳子挪椅子,云集到稻场上、帮岸上、廊棚下、甚至是桥上和河埠边,纳凉消夜。等到深夜时分,暑气渐渐退去,大家才慢慢地回家睡觉,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彻夜未归,实在是钻不进犹如“火炉”般的家里。同样,在那些严寒的冬天,无论是谁,“孵太阳”是大家的首选,农村老人钻在廊屋下的稻草堆里,城镇居民则选择一些背风向阳的地方“孵太阳”。那像如今,天热了有电风扇、空调,天冷了,也有电暖器和空调为大家送上温暖。
记得在70年代末,我们这些乡镇还没有电风扇,当时只知道上海有“华生牌”电扇是最有名的。有一天,有朋友送我一个大概是什么机器上的电动机,通上220电源就能够旋转,刚刚从事电工工作的我其实是蛮聪明的,我马上想到何不自己做一个“电风扇”。于是我就先把电动机固定在一个木凳上,再在车床上车削一个“法蓝盘”,中间钻上孔,用固定镙栓固定在主动舳上,但是,怎样在“法蓝盘”上固定风扇叶,是整个电风扇的关键,于是,我先用一个铝质的锅盖,平均分成三等分,固定在“法蓝盘”上,谁知一开开关,这做饭锅盖的铝质材料因为太软而没有风。后来,我就找来一块“矽钢片”,做成了一个四片的风叶,在没有网罩防护的情况下,拨动了开关。
谁知道开关不开倒没事,一打开后就出事了,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像是“老虎发威”,随即一只风叶飞了出去,深深地嵌到了天花板上。此时,整个木凳是乱跳,风声越来越响,全家人是大呼小叫,乱成一团,我知道出事情了,但是人又不能走近这“狂奔乱跳”的电风扇,我只能马上叫家里人统统跑到街上,自己再去拉总电闸门,此时,又有两片风叶飞了出去,一片砸碎了玻璃窗、另外一片从我的头顶越过,削碎了电灯泡后飞上了楼梯,吓的全家人是一宿没睡。
到了80年代初期,我们厂竟然生产起电风扇电动机的转、锭子,我又是第一个去外地买来底座,开关、外壳、网罩、风叶等,装配起第一把真正的电风扇。记得当我曾经带了几箱转、锭子配件,坐了一夜的轮船去上海推销,有许多上海人也为了自己制电风扇,竟然在旁边哄抢和偷盗,害得我亏本而归。
这历史的发展真可谓是快,我们的祖先曾经用了千百年的“蒲葵扇”,原以为这从80年代刚刚普及的电风扇,应该好好地用上一段时间,然而,大家可以到自家去看看,除了农村、或者是少数比较贫困的家庭以外,还有多少人家还在使用电风扇。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这电风扇朝着人吹让人不舒服,睡觉时吹更是容易感冒和关节炎,特别是那些热得要命的大热天,这电风扇吹出的风也是热的,所以淘汰得快。
如今,无论是热天还是冷天,走进一些大公司、大机关、大商场等是中央空调,可以用四季如春来形容,哪里还有大汗淋漓的感觉。即便是一些工作在没有空调的野外工作者,到了晚上也可以到家里或者商场等处寻找清凉。
我不由得想到,蒲葵扇的寿命是几百年,电风扇虽然没有完全寿终正寝,但是,正当的家庭应用寿命也不会太长了,而空调,也已经几经革新,向无氟目标进军,这些变化的最终曲名就是:时代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