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看不见的战线”到“数字电视”

(2008-12-07 19:37:45)
标签:

电视

天线

信号

杂谈

从“看不见的战线”到“数字电视”

——田埂说事(385)似梦非幻30年之:为了电视我尿道被撬出了血

如果有人问我,你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感到最惬意,我会告诉说:黄昏时分,懒在床里看电视,随心所欲地按着遥控器。如果有一天停电或者中断电视信号,我估计十有八九会骂娘。

确实,电视现在是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了有些老年人的生活全部。可是,有多少年轻人会知道30年前,只电视是啥模样?即使有了一台电视机又是如何的麻烦和尴尬,今天,我就讲一个关于电视机的往事——

                              为了电视我尿道被撬出了血

30年前,我就居住在如今乌镇西栅景区的老街中心地段,第一次看到电视机大概是在70年代末,说是百货公司有一台需要4个人抬的、木壳的电子管电视机。虽然几次想去一睹风采,但是因为我不是百货公司员工,被拒绝在大厅的外面。

而真正看到电视节目的是在邻居家,有一天,邻居家来一位苏州客人,随带了一只9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天晚上,左右邻居都云集在邻居家,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电视,邻居家的正厅里放一个八仙桌,上面再放一只木凳,上面才放上电视机。但是,一直等了足足2个多小时,我只在屏幕上隐隐约约看到“大浪淘沙”4个字,到底一直是雪花点。那位苏州客人连说“在苏州不是这样的,可能这里信号太弱,没有天线收不到”。从此,我就知道买了电视机必须要安装天线。

不是我吹牛,当时整个乌镇西栅,除了一台由个人装的电视机以外,整条老街400多户人家中,我购买的12寸西湖黑白电视机,算是最早的人家了。当时看电视,不像现在躺在床里,或者客厅是沙发里,随自己的意念收看。可能有为了显耀的缘故,我和家人常常是主动告诉人家:“我买了电视机,晚上过来看”。由于当时晚上的娱乐生活实在是贫乏,因此,每到夜晚,亲戚朋友、左右邻居是济济一堂。而我则把电视机高高地放在桌子上的椅子里,再在自己的楼上,树上一根大概是5——6米的竹杆天线,上面放着按照频道需要的尺寸,自己用铝管制作的天线振子,一根馈线通到电视机的天线接线端子上。

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电视节目只有3个,中央电视台是6频道,浙江电视台是4频道,上海电视台是8频道。但是由于他们的方向各不相同,如果你要看上海的,就应该把天线的接收口对准上海的东北方向,如果是看浙江节目,又得跑上楼把天线旋转到杭州的西南方向。因此,每天晚上看电视真像是打仗。

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实在是差,明明刚才很好的图象,不一会儿就嘈声响起,图象抖动,随即就什么也没有了,一片雪花,于是,我马上跑上楼,把竹杆进行旋转,一边旋转,一边大声地问下面看电视的人;“现在怎么样,还了吗”?而下面的人是乱哄哄地叫:“不行,不行,不清楚,过头了,再旋回来,哎呀,还是不清楚,刚才有图象了,现在又没有了……”等,有时为了等把电视看完,大家常常宁愿盯着屏幕上的雪花点几十分钟,也不愿意放弃。

因此,当时民间对电视信号用3部电影来形容:开头是《多瑙河之波》,全部是扭曲的信号条,看到后来是《扬白劳躲债——白毛女》,就是雪花飘飘,最后索性是《看不见的战线》,即什么都没有了。

后来,随着电视机的逐渐增加,我们一批电视人有一个共识,就是要想收看到好的电视节目,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和绝对高耸的天线。于是,我们就把竹杆天线改成铁管天线,下面是2寸铁管,中间是一寸铁管,最上面是6分铁管。考虑到要被风吹动而倒塌,我们在中间做一“法蓝盘”,分别有三根铁丝拉线把天线进行3点固定。

就在有一次为我的朋友按照铁管天线的时候,我作为“工程师”当然是爬在屋顶上,当我们把15米的天线刚刚直立时,其中一根拉线突然断裂,这铁管的底部刚好撬住我的“下身”,把我从瓦屋面上撬了下来。当时到没什么,后来一小便才发现自己有“血尿”,当时是吓得我惊恐万状,心想这下完了,失去了做男人的权利了。直至医生检查后,才知道可能是伤及了尿道,与“做男人”可能无关。

回顾本地的有线电视,是1990年才开始兴起,我是筹备者之一,经历了从城镇到农村,逐渐取消室外天线,而电视频道从最初开通的12个频道,一直到今天的40多个频道,而如今的数字电视则更多。

但是,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如此多的电视频道,大家反而感到电视节目没啥看头了,真不知道是时代改变了人的视角,还是视听节目麻木了人的神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