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295)物件的历史功绩——在于它的实用性
这几天休息在家,时不时地在乌镇西栅景区溜达,想不到遇到了阔别多年的鞋匠老王的儿子和媳妇,原来,都被邀请进了乌镇西栅老街上,沿袭了手工布鞋制作。
我不由得想到多年前,大家都即将离开西栅这条老街时,与老王的一次见面。于是,我马上翻出了当时的一篇文章——
蚌壳棉鞋
酷夏,盛夏,老街上王记鞋铺的掌柜——年过七旬的老友王童,终于抵不过儿女的苦苦央求,准备关门收山,去儿子家颐养天年,临别时,他把一双亲手制作的蚌壳棉鞋慎重地递到我的手里,并夹带了一句:“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一双鞋,送给你……年岁大了,你会用得着……”语气中几分真挚、几分凄楚。
细瞅手中的鞋,黑色灯芯绒面料,白色的底纳得又紧又密,鞋底口用白色的沿条包着,里衬是柔软的绒布,整个形状与裂开了口子的河蚌十分相似,我赶紧套上双脚,只觉得又暖和又轻松,一股暖流由脚底升腾到心窝……望着老王远去的背景,我的视线模糊了,心里默默念叨:“会的,会的,我们能再见面的……”
已记不清哪年哪月,只知道很小很小的时候,每当初冬西北风刮起时,慈母已把蚌壳棉鞋早早地放在了床前,并告知雨天不要穿,然而顽性十足的童年,总要把鞋底踩得湿漉漉才肯返家。
踏上工作岗位,社会上时兴的棉皮鞋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时不时地总觉得那蚌壳棉鞋太土气,我也赶紧把蚌壳棉鞋从脚上撤换了下来,塞进鞋柜。
刚搬新居,换鞋进卧室是不少家庭的规矩,徒脚走在地砖或拼木板的地面上,总觉得又冷又硬,此时,才想起鞋柜内存放多年的蚌壳棉鞋,把鞋后跟一倒,成了一双棉拖鞋。
然而蚌壳棉鞋连这一点点的再生利用期也好景不长,不少形态各异的棉、毛拖鞋充斥市场,有长毛绒、羊毛绒和各式棉毛制品,仿佛是一件件绚丽多彩的工艺品,此时,我这才深深意识到蚌壳棉鞋将永远离开我……
面对这份老友馈赠的礼物,思绪万千……我蓦然觉得这不正是离别许久而又是伴随我度过童年的儿时情怀和怀旧之物吗?
沙沙的雨声由远及近,我轻轻把蚌壳棉鞋捧在胸前,耳边又想起了老友真挚而又朴实的声音:“这做鞋的手艺是我的家传,然而到我手里却……”雨打纱窗,我的心底浮起一句话“
……是的,年岁大了,我会用的着的……”
时隔两年的今天,我想这里在保护古镇的同时,不正是保护了布鞋制作的这门手艺,使这些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我突然又有一个感觉,任何事物的功绩,不是靠自己说的天花乱坠,而是靠历史来检验。就譬如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江南棉鞋——蚌壳棉鞋,近几年竟然又得到了市民的青睐,它所独有的特性:轻松、柔和、暖和和轻巧,恰恰是任何御寒制品的鞋类难以抗衡的。
尽管它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人们把它用于办公室、家里、房间和比较休闲和休息时穿着,足够说明对它的一种器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