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埂说事(252)公务员——岂能以“瞌睡”来论英雄

(2008-07-23 17:37:57)
标签:

公务员、形式

杂谈

田埂说事(252)公务员——岂能以“瞌睡”来论英雄?

       7月23日西安晚报上一条消息,说的是陕西省政府关于“华南虎照片”事件后,举行了一次千余名处级以上干部大会,主要内容为:总结华南虎照片教训,开展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作风整顿。

       然而还有一个消息,会议中有12名干部在会场上打瞌睡,因而,省政府决定对他们进行单独训诫,并取消本年度的公务人员创优评佳资格。

       作为一名处级干部,在会议上打瞌睡,固然不恰当。但是就为此而受到“单独训诫,并取消本年度的公务人员创优评佳资格”,我感到有点异意。我想,如果是在工作中出现渎织、擅离职守、临阵脱逃、或者危害老百姓利益,应当马上予以取消某些资格和作出相关处理,也完全是应该的,但是就因为在会议上打了一个瞌睡,采取以“瞌睡”来论英雄的做法,不免有失公允。因此,对这样的所谓千人大会和关于对这12名干部的处理,我有以下10点质疑:

     1、就一个华南虎照片事件,用得着召开这样一次有千余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大会吗?用民间的话来说: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是否又是一次“作秀”和“务虚”的会议呢?

     2、如果说这是地方政府对华南虎事件的重视而举行本次会议,是一次政治任务,瞌睡打盹属于对待政治的态度问题。那么,譬如中央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大型会议而指示:类似这样的个别情况,只要作出警示教育、或者发个通报即可,而命令取消了该会议,此时又作何解释呢?

     3、目前地震灾区还在恢复中,又值高温,中原地区正值夏粮收割、工业经济和出口贸易等也不尽乐观,而且今年中央也明确规定今年将压缩会议、节约开支,试想这样的会议,把各县、地、市、机关、部门的处级以上干部,不远百里、车轮滚滚地全部拢到一起,就开怎么一个“华南虎会议”,要知道需要多少费用开支,我看光是小车的汽油费就已经很可观了。这怎么来理解国务院关于紧缩费用开支的要求?

     4、任何一件事情的教训,各人自有各人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华南虎事件,明显的是一件:政绩、功利、作假和管理不力的事件,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呢?无论是涉案人员还是旁观者,当然心中自有参照的目标,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有些事情靠自己去“悟”,单靠这样的大会和讲话管用吗?

     5、任何事情或者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关系和值得借鉴的内涵在里面,如果一个华南虎事件就召开如此大规模的会议,那么,比此大得多、深得多、影响大的多的社会事情多的是,难道每次都一定要以举行这样的会议来所谓的总结、整顿和规范吗?

     6、由处便让人想到,类似这样的会议,譬如:反腐倡廉、干部作风建设、安全生产教育、执政为民主题教育等很多很多,然而为什么就有许多是屡禁不止,甚至屡禁屡犯呢?

     7、公务员,干部的职责就是两个字“为民”。我们俗话说的公务员就是“为公众服务的勤务员”,干部则是“干在前面的一部分人”,而就这样在一次会议上打了瞌睡,仿佛就成了不合格的干部,这与干部的宗旨和职责内涵是否相悖了呢?如果这被处理的12名干部中,确实有人民的好干部,他们常常心系群众,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甚至刚刚从基层处理某些事情回来,而到了这样的会议中,确实是太累而打个瞌睡,为什么就被主观、武断地曝光和训诫呢?

     8、何为“创优评佳”,其实就是按照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在实际工作中创业创新、做出出色的成绩为当地经济和老百姓服务,就因为一个瞌睡,被取消了“创优评佳资格”,这对确实有成绩、有贡献的干部来说,是否存在着有失公允、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毕竟会议上打瞌睡并不等于工作中有重大失误,怎么能全盘否定和一概而论呢?

     9、实际上,每名处级干部都管辖着一片不小的天地,涉及面里有许多关乎老百姓生命、生活的大事情。如果这些被取消资格的干部,功利性都比较强的话,面对这样的“辛辛苦苦整一年,背着处理回家门”的处理,叫他们回去还有信心继续搞好工作,全心为民服务吗?如果他们消极怠工,倒霉的不还是老百姓吗?

     10、作为会议领导为什么就不认真想想,这样的会议上、在这些报告中,为什么有人打瞌睡?是不是存在着会议太虚了,太教条了、太空洞了、太浮夸了,甚至是太老生常谈了?

    总之,今天刚刚看到这样一条新闻而由感而发,我的感觉是,我们常常在说要精简会议,压缩文山会海,特别是今年为了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我们更应该节约每一分钱。然而,陕西就为了一张华南虎照片召开如此一个千人大会,未免有点过了头。更不应该以打瞌睡而武断地抹杀了一名干部的一年成绩。

    看来啊,像这种现象还是在国内还是大有存在,而且还在延续着,我认为还是两个字“作秀”……

    在知对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