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买肉变奏曲
今天是星期六,又轮到我回家买菜,不由得想到最近的肉价真是高,想烧一碗排骨,最起码要15元,当然,肉价虽然是高了点,但是这些肉摊主的态度倒是蛮好,只要你踱进农贸市场。在穿越林立的肉摊前,几乎脱不了身,“来,师傅,要买点什么?”“腰子要伐?这是粉腰”,“精肉买点去,去皮去骨!”
就在这些笑容可掬和热情洋溢的招呼声中,使我回想到了30年前的买肉情景:那年头,肉票刚刚取消,我居住的乌镇西大街上百多户人家,三千多号居民仅靠一家肉铺供应猪肉。每日清晨,肉铺前挤满了拎菜篮子的人。“**师傅,给我一斤肋条肉。”“谢谢你,帮我斩半斤精肉” ……一声声“师傅”,一句句“谢谢”,隔着人群,穿过肉墩板传进摊主的耳帘,真可谓是好话说尽。而摊主仍不紧不忙地应酬。有几位摊主还有选择地供应着,管你年迈体弱还是有急事缠身。记得有一次,我面对一大块骨头连着瘦肉,表示有异议时,那师傅竟说:“没有骨头的猪怎么站的起来,不要,走开……”气得我七窍生烟,怪不得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买肉是早晨过的难关。我们人不熟悉,买的又少,常常要看摊主的脸色开口。凑时买上几毛钱,梢不慎,等上一,两个小时还买不上肉。”当然,最可怜的是那些困难户,从他们的神态上看出,只能买3角钱左右的肉,但是面对肉摊主的面孔,他们仿佛真是开不了这个口……。
追昔抚今,面对随挑随选的肉类和满面春风的摊主,发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在悄然变化。不要小看这买肉和卖肉的神态在改变,其实它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