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提起吴宇森的名字总也离不开暴力美学、双枪白鸽、兄弟情义以及小马哥那浑身是枪眼的风衣。作为曾经全球最知名的华人导演,吴宇森将暴力美学带入好莱坞,推向全世界,《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变脸》、《碟中谍2》,多少经典回忆峥嵘岁月中,而功成名就的吴宇森随后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或许喋血街头的日子已经容不下暴力导演的雄心壮志,或许不拍史诗片的导演不是好大师,总之吴宇森在史诗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中有得也有失。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拍史诗片缘于年轻时最喜欢的电影《日瓦戈医生》,因此从这部电影的内核上来看,与其称之为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倒不如将这套电影,尤其是《太平轮(上)》,却也更像是中国版的《日瓦戈医生》了都。
在吴宇森的这部电影中的叙述结构条理清晰、张弛有度,而且很有独创性的采用了书信体的叙述结构来展开故事,通过恋人之间的书信、照片甚至音乐等载体而引出一段段故事,平铺中夹杂着倒叙回忆,且让故事条理清晰。这样的处理方式类似于美国电影《燃情岁月》和《硫磺岛家书》,避免了因角色过多造成了混乱和流水账叙述,而多条线索掌控起来难度也更大。但在这部电影导演却将其整合的条理清晰,节奏方面张弛有度,在华语同类电影中,这样的群戏和鲜明的叙事结构足见吴宇森的功力。而对于人物和情感的刻画,向来是吴宇森的强项,效果自然不俗。
换句话说,诸如像莎士比亚对悲剧的总结,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你看。显然在这部《太平轮(上)》的任务,就是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这份美好是多么的珍贵。吴宇森不吝篇幅,讲述着三王三后的工作与生活、外型与内心、坚守去期盼、承诺与反抗。三段各具代表性却同样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让人们看到乱世中零星美好的闪光。这些闪光是如此微弱,这些美好是如此易碎,让人不由得想捧在手心,让人在片尾有阻止他们上船的冲动。
在这里像《太平轮(上)》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本片几位主人公之间的情与爱,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所迸发的温暖之光,情深似海,无边无际,而爱如轻舟,串联起每一刻的别离与相遇,尽管太平轮会遭遇不测而沉入海底,但曾经的爱情,却会永远散发耀眼的光芒,因为所有的或伟大或渺小的情感,都是凌驾于灾难之上的,而在灾难中,爱能变成无边的勇气,这是可以穿越生死的力量。而片中一段从穷陋街头摇向富贵之家的长镜头,不仅深刻对比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之殃,而且也把解放前上海滩的全景呈现出来,短短几十秒钟,胜过了多少的镜头组接与文字介绍。片中男生各个有担当,片中女生又各个容情似水,尽管有的被迫与丈夫分离,有的无奈远离爱土,也有的甚至沦落为风尘女郎,但在《太平轮(上)》中,她们都是勇敢而真挚的乱世佳人,用自己的坚强,为所爱的男人,唱着永远的赞歌。
有人也这样认为,且不说电影《太平轮(上)》耗资巨大如实还原了当时的动荡乱世,为观众刻画出三段颇具代表性的旷世绝恋,引发观众的爱情共鸣。在故事的表达上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用一种通俗的文化形式告知了中国人,这段值得被认识、被记录、被反思、被铭记的历史。中国当时顾之不及,当下以及未来都需要的这段历史。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是《太平轮(上)》中横卧沙场的尸体、飞溅出的血滴、随军病床上的哀嚎、活生生被冻死饿死的呆滞;也是摇旗呐喊的棍棒、静候男人的苦楚、四处寻找的飘零、伸手抢食的无辜。时局如海,动荡不安,人们以为上了台湾的岸就是一片清风暖阳。
【电影《太平轮》(上)故事梗概】影片以发生于1949年1月由大陆驶往台湾的中联轮船公司轮船“太平轮”号失事事件为背景,讲述在跨越50多年的历史中,三对不同背景的情侣如何被历史的潮流所影响,经历了战争和灾难,终于找到幸福的故事。
于2014年12月12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