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放飞”孩子的教育
柳袁照
校园是孩子们能畅想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思想的飞翔。我们要“放飞”孩子,包括放飞他们的身体和灵魂。
无论从传统的文化中去寻找答案,还是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中去寻找答案,学校教育都应该是一种“放飞”孩子的教育。“放飞”两个字前我没有用修饰语,说明“放飞”是全面的,包括身体,也包括灵魂。除此之外,学生在学校还有什么意义?
在我眼里,校园是孩子生命生长的“乐园”,这个“乐园”尽管有千差万别,有人希望校园成为“游乐园”,提倡“愉快教育”,主张学生“乐学”;有人希望校园成为“野生动物园”,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人希望校园成为“森林与河流”,提倡“诗性教育”,主张学生在学校“诗意地栖息”,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当下教育人对教育的本质理解,都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坚守。
一个冷漠的校园,培养不出一个阳光的孩子。校园重要的是气息,诸如文化的气息、爱的气息、美的气息,这些都是教育的气息。校园是孩子能畅想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思想的飞翔。每一堵墙、每一幢楼、每一间房、每一棵树、每一条路、每一块草坪、每一张凳子,都是孩子可以停留、伫立沉思、停留之后又重新行走、可以张望、挥手致意——那是他们自由的、美妙的、日常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我常常为有些地方人为地束缚学生自由活动而遗憾、忧虑,乃至忧伤。学生的活动空间只是教室,至多到食堂再到寝室。学生触目之处,都是标语,大红的、艳红的、鲜红的红底黑字,“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誓言挂满教室、过道、会场、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满这样火药味、功利味、赤裸裸的“激励”,可以想见,天长日久学生的心态会怎样?
有人会说,学校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情形更多发生在高三阶段、高考前夕,这样做似乎有点原谅的微小理由。可是,排除了高考原因,如果纯粹是为了“控制”学生而采取的所谓严格管理,就没有了一点点存在的理由——纯粹是为了束缚学生而采取了匪夷所思的做法,也就无法理解了。
我听说一所花了许多钱创办的新学校,全新的教学楼、设备设施和场地,学校很美。因为是新办学校,只有几个班级,校园大而学生少。据说采取“军事化”管理,追求“统一行动”。出操排队,进食堂排队,回宿舍排队,这是对的;可是,进去排队,出来也排队,一天要排10多次队,排了队即进教室,学生整天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入学教育做到起步严格、规范到位,不错;可是一个月下来是这样、两个月下来是这样,半年下来还是这样,这如何是好?
我总在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随便去操场,不能随便在校园幽静的角落坐一坐,楼道里许多门都紧闭,那么我们要那么大的校园空间干什么?要让校园变成花园干什么?诚然,这种形式上的束缚还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进行束缚和控制,倘若学生每天经历的是这样的校园生活,学校还是真正的学校吗?校园还是真正的校园吗?
前几天,我与一位教师闲聊,他告诉我某省一所升学率顶尖的学校有一位考生读了大学后入职他们学校做教师,这位新入职的教师很惊讶,这所中学竟然还有那么多的选修课以培养个性。在他的记忆里,那个时候中学里除了做学科练习就没有其他事可做了。后来也有老师告诉我,这位新教师因为在学校长期养成的孤僻性格,加之只知道让学生做习题,很快就变得忧郁了。
所以,真正地做教育,真正的办学,我们需要给学生自由,放飞他们,让他们自由生长。因为学生不仅需要形式上的自由,更需要本质上的自由,既需要身体、行动的自由,更需要精神、灵魂的自由。学校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地方,成长的环境很重要,成长的方式很重要,成长的过程很重要。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关乎他们成长的状态、成长的意义。学校管理者切不能草率,切不能为了一己之业绩,切不能以此牺牲学生的根本利益。
我坚信,孩子可以在校园里碍于领导者创设的所谓规章制度,身体一时被束缚住,但他们的灵魂无论如何是束缚不住的,他们会冲出每天周而复始的整齐队伍而放飞,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上,以青春与梦想作翅膀而翱翔。
(作者系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