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新教育启蒙者
杨
阳
胡适(1891-1962),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以及《胡适文存》等。
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的胡适,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文化史上留下不少有趣传说的名人之一。然而,他成年以前的经历却并不有趣,甚至是极为艰苦的。因为他幼年丧父,几欲被断了生路。幸运的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虽不识字,但却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还多交学费,让先生多多教导。母亲仁慈质朴、谨慎宽和的性情,为胡适品德的养成以及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此后,胡适留美7年,在扎实的国学基础上将中外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教育思想。
胡适在回国之后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例如在北大任教,在上海执掌中国公学,以及他晚年的一些教育活动,使得他既有长期任教的经历,又有聘用他人的经验,给教育界留下许多宝贵的启示。
胡适对教育的观点,基于他对“儿童中心论”的认可,也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因为幼时接受家乡的传统教育,结合成人后的留美体验,胡适对旧教育中的体罚和读死书现象十分厌恶。他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他们的文字都是死的文字,字字句句都要翻译才能懂,有时候翻出来还不懂。例如《三字经》中的‘苟不教’,我们小孩子念起来只当是‘狗不叫’,先生却说是‘倘使不教训’。”故此,胡适认同杜威的观点,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次第,遵循儿童成长规律,能让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健康成长。为此,他主张要多设自修课和加强学生间的讨论,教师在课堂没有必要进行讲解。但他并非否定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了。因为在学生上自修之前,教师就必须要有因材施教、指定进度的能力,不能任由学生随便选择;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方向,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意蕴。此外,胡适也大力推行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胡适施行民主教育,令师生关系非常和谐。在课堂中,胡适不像一些老学究那样用枯燥的教学方法讲解内容,而是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他便可以立即给予回答。胡适的方式在当时而言是非常新颖独特的。于是,他的教学渐渐吸引了许多像傅斯年、顾颉刚那样的学生。学生赞扬胡适的授课风格是:言必有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与此同时,胡适不相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而坦然,不应只是教授知识,还应该教授求知的方法,这就是他反复谈论“拿证据来”的重要原因。
在办学实践中,胡适倡导教育独立。他认为,教育首先要有独立的经费来源,政府要履行好为学校拨款的义务。其次,学校的办学不能受到政府的干扰,政府不应该对学校进行控制和干涉。再次,学校要形成独立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需要思想、教学和研究的自由,教授和学生都有言论的自由,即便抱持不同的观点也应该彼此尊重。最后,教育要独立于教会。在胡适看来,教会教育虽然必不可少,但它与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不是为一宗一派收徒弟,而是为了培养健全的独立人格。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胡适还引入了选课制等办学方式,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在胡适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他本人的表率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胡适治学十分严谨,所抱持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实验主义哲学,是在与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相结合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他的“勤谨和缓”的治学态度,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心血。胡适在一次演讲中说:“从前,我们讲治学方法,讲归纳法、演绎法;后来,年纪老了一点,才晓得做学问有成绩没有,并不在于读了逻辑学没有,而在于有没有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这四个字,不但是做官的秘诀,也是良好的治学习惯。”对于这四个字,胡适有着自己的解释:勤,不躲懒,不偷懒;谨,不苟且,不潦草,不拆烂污;和,虚心,不武断,不固执成见,不动火气;缓,不要急,不要轻易发表,不要轻易下结论。
然而,胡适无法做一个纯学者,他得边做学问边议政。因为作为清末被送出去的学子,他肩负着革故立新的重任,肩负着国家救亡图存的重担。因此,胡适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在立足国学的基础上,融合国外教育理念的同时,对旧学制展开批判,对旧教育进行改革。他对中西教育文化的融会贯通,对中国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敬德书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