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

(2015-06-15 16:03:22)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华文摘
原文地址: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作者:王维审

在一次班主任工作论坛中,两位班主任都提到了自己对学生偷盗行为的处理,这引发了我的深刻思考。

班主任A在论坛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宿舍里经常发生丢失钱物的事件,在学生缴纳伙食费的前一天晚上,学生小娜的200元钱不见了。因为数额较大,这件事让整个宿舍的同学都感到了压力,人人都成了被怀疑的对象。班主任在费尽一番力气后,终于找到了“小偷”的踪影——一个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女生。思索良久,班主任掏出了自己的200元钱,谎称是在小娜的床底下发现的,并宣布“盗窃”事件是一场虚惊。据班主任说,那时候,全班同学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偷钱的女生深深地低下了头。再后来,那个宿舍再也没有发生过偷盗事件,那个女生也变得开朗大方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班主任B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交书费那天,学生小勇把钱放在文具盒中便去上课间操了。等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200多元钱不见了踪影,老师也是在一番努力后发现了盗窃者。在和学生做过深入沟通后,老师严厉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做法,但答应替学生守住秘密。不同的是,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先让学生悄悄返还了本次偷盗的钱物,然后统计了这个学生以前曾经偷盗的钱数。因为以前偷的钱都已被学生花费掉,这个老师便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还款计划,并一起协商、拟定通过捡拾饮料瓶等方法筹钱还“债”。在老师的帮助和监督下,这个学生利用很长时间,付出了很多辛苦才赚到了需要偿还的钱款。据班主任B说,他之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偿还自己的过失,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这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班主任A采用的是“怀柔”政策,是用自己的爱心来打动、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师爱的“温柔”中渐渐融化坚冰。我相信,这种美好的教育愿景在适合的地方、适合的时间和适合的人身上,在老师的爱足够真切、足够真诚的情况下或许有可能发生。但是,这种“怀柔”教育一定不具备普适性和普遍意义,在大多数有偷盗行为的学生身上,类似的做法未必会有积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班主任B的做法更趋近于理性之爱。他同样爱自己的学生,不作声张的目的就是保护好学生的尊严,这足以说明他对学生的爱护之心。至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弥补过失的教育方式,也比简单的感化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则案例之前,我一直倾向于认可班主任B的做法,并欣赏他的理性之爱。

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完整地呈现了教师对一个有盗窃行为孩子的教育过程:维佳是一个有过多次盗窃行为的孩子。有一次,维佳又偷了别人的冰鞋,教师发现后让维佳悄悄返还了冰鞋,并让维佳参加学校的滑雪比赛。维佳在比赛中名列前茅,得到了这次比赛的奖品——一副崭新的冰刀。教师又创造机会让维佳和比自己年龄小的男孩在一起滑雪,当维佳发现那个男孩十分喜欢自己的冰刀时,主动提议:两人平分冰鞋,一人一只。小男孩十分高兴,维佳却有些后悔了。正当维佳为刚才的冲动感到伤心时,老师走过来劝维佳把另一只冰鞋也送给小男孩。维佳很伤心,甚至大哭起来,但老师装作没看见似的,坚持劝说维佳送出另一只冰鞋。后来,老师开始帮助维佳培养其他的兴趣,使他以后再与小男孩一起滑雪时,慢慢不会因看到冰鞋而难受。老师还教育维佳用暑假劳动挣来的钱去买书、衣服和玩具,不仅自己用,也送给那个小男孩。从那以后,维佳再也没有偷过东西。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维佳的精神世界里培养了一种人生信念:喜欢的东西,要用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美好的东西,如果与别人分享会得到更大的幸福和快乐。这其中表达的教育境界有三层:一是教师要严格禁止学生偷窃别人的东西,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知道怎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生命中的美好。至此,我才真正领略到了一种基于生命成长的专业之爱。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都是教育的必须和必需。但是,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才是适合于学生和教育的爱,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时时思考的话题。我想,这三个教育案例足以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爱学生,至少爱得不够专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