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的巨大反差:救人与偷窃

(2011-07-07 10:46:02)
标签:

教育杂谈

教育思考

教育观察

教育评论

杂谈

时评

教育

分类: 王营评教育

道德的巨大反差:救人与偷窃

 

文/王营

 

据《钱江晚报》载:贵州小伙子王洪到温州找工作,发现有人落水,他马上把挎包往地上一丢,脱下裤子和上衣,跳进又脏又臭的温州小南门河,努力将落水的女子拉上岸,接着又从水下捞起了一名男子。这时候,王洪才想起自己的包和衣服,谁知就在他见义勇为救人的十几分钟时间里,他裤子里的钱包却不翼而飞了。“钱包里有800多元,还有身份证”。

一边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场面,一边却将罪恶的黑手伸向别人的钱包,两个存在着巨大道德反差的行为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一幅画面中。我想,如果有高空摄像机拍下这幅画面的话,一定令观者既感动,又悲哀。

感动是王洪见义勇为的善举,悲哀是小偷可耻的行为,以及河岸上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人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面对落水者,小偷和看客的“恻隐”和“羞恶”之心哪里去了?如果换成是自己的家人落水,他们还会这样肆无忌惮,或者无动于衷吗?可见,“仁义”是道德的基础,对人对事有仁有义,并付诸行动,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反之,对人对事无仁无义,或者假仁假义,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为什么本来善良的人最终有的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而有的却沦为小偷,甚至十恶不赦的坏人?既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也与个人的修养和追求息息相关。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往往决定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也有很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王洪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义举,绝非一时的感情冲动,与他生活的家庭、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也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据报道,王洪19岁时就开始在外地打工,可以说好人、坏人都遇到过,但他没有受环境左右。后来母亲患胃出血,花光了他打工的所有积蓄。这次来温州,他就想能有更好的机会,赚更多的钱,孝敬父母。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不但能做到爱自己的父母,而且推己及人,也会珍爱别人的生命,王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许就来源于他的这份孝心,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道德高尚的人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尊重,据说这件事情发生后,温州的多家企业都表示欢迎这个见义勇为的小伙子去工作。而那位顺手牵羊的小偷,则必然会遭到众人的唾骂。这说明,整个社会还是能区别开是非善恶的,好人必有好报!那位小偷即使偷窍一生不暴露,也必然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