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2011-07-07 17:53:50)
标签:

传统教育

传统文化

感悟随笔

论语教育智慧

人文教育

分类: 《论语》感悟

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论语》感悟(五十四)

 

文/王营

 

原文: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之,纯如也,曒(jiǎo)如也,绎如也,以成。”

3.25 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译文:3.23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音乐,说:“演奏音乐的规律其实是可以掌握的:开始的时候,整齐而合乎音律;展开以后,音调纯正和谐,音节分明,悠扬悦耳而又连绵不断,然后完成。”

3.25 孔子评价《韶》乐时说:“艺术形式很美,思想内容也很好。”评论《武》乐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思想内容稍差一些。”

感悟:这两章讲得都是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前者是孔子与鲁大师讨论音乐的基本规律,后者是孔子对《韶》和《武》两支音乐所作的评论。由这两段谈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音乐造诣很高,他不仅精通音律,而且认为,好的音乐不但要做到艺术形式“美”,还要做到思想内容“善”,这一理论延续到今天,仍然可以做为评价音乐作品的一条重要标准。我们欣赏一支曲子,不但要用耳朵去感受音乐的音调、节奏、韵律之美,而且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我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但是我知道,音乐是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古到今,凡是有学校的地方,音乐都是一门必修课,在孔子那里,“乐”就“六艺”教学内容之一。学习音乐的目的不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音乐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不仅如此,音乐还能丰富人的业余生活,开启人的智慧,启发人进行创造性思维。被称为“航天之父”、“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听音乐是他业余时间主要的休闲方式。他认为,音乐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

前些日子,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当然,这里所说的一项艺术特长,既可以是音乐方面的,也可以是美术方面的,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尊重。但是,令我们不容乐观的是,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可能在落实这一要求时会大打折扣,他们既缺乏这方面的师资,也缺乏必要的设备。还有一些学校,由于音体美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学校人为地把这些科目当成了副科,课时往往被语、数、外等主科挤占,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后体质下降,学生只认识“A、B、C”,不懂得“刀、来、米”。

音乐不仅对陶冶人的情操发挥着重大作用,有时候某些音乐还可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振奋人心、摧人上进和艺术感染力。比如创作于抗战时期著名的《黄河大合唱》,音调慷慨激昂,歌词铿锵有力,显示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为帝国主义的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而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抗日斗志,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孔子对《韶》和《武》两支音乐作出的不同评价,就是因为两支音乐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孔子说《武》“不尽善”,可能是由于《武》所表现的内容多“杀伐之声,故未尽善。”(《论语正义》)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重庆市委正在提倡的“唱红歌”活动,他们要求全市人人学唱36首红歌,这些歌曲既包括《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经典曲目,也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白杨》这样颇有难度的歌曲。这些红歌风格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程,歌曲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正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唱着这样的歌曲,可以大大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我们永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力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这比起学唱那些缠缠绵绵,令人昏昏欲睡、意志消沉的情感小调,不知要发挥多大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