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009-05-13 18:43:02)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杂谈教育管理教育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文/王营
最近一个时期,不断有媒体报道学生自杀的消息,读后令人痛心。同时,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走上绝路?大部分人将此归因为学校、家庭期望值过高,学生负担重,压力大。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是学生心理健康上出了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北师大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伍新春教授概括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智力水平正常,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
二是自我意识正确,指能够客观了解自我,合理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三是人际关系和谐,指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给他人爱和友谊。
四是生活平衡积极,指能够合理分配工作、学习、休闲生活。
五是社会适应良好,指正确处理自然、社会、物质的关系。
六是情绪乐观向上,指整体基调是乐观情绪多,消极情绪少,或者消极情绪时过境迁,不会长期沉浸在消极情绪中。
七是人格统一完整,这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结果。
依据这七条标准,伍教授为我们指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和生活适应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中,我认为最为核心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发展和生活适应。学生自我意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为世上所有的人和事都应围着自己转,稍一不顺心,要么情绪激动,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如打架、欺凌弱小等;要么郁郁寡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别人沟通,发展到极端就可能产生自杀行为,这些都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学业成绩的发展。“自我中心”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家庭教育,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几代人都围着他(她)转,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呼吁每个家庭生两个孩子,如果排除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学校通过哪些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伍教授指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有很多种,对于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来说,主要职责是上心理健康课,以班级为单位授课;二是开展小组活动,针对具有共性特征的孩子,比如针对考试焦虑、爱打架的孩子,开展同质群体的小组活动或者小组辅导;三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个体咨询。除了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外,各个学科的教师也应该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通过德育工作、家长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除了这些途径外,我认为学校还可以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才艺展示等,培养学生的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此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不仅要做“经师”,还要做“人师”,使其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效防止职业倦怠,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进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人民教育》2009.2《成长,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