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
(2009-05-05 16:53:55)
标签:
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杂谈感悟随笔随笔/感悟创新教育教育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
文/王营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育方法要求所有学生,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全知全能的“通才”,这种想法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不仅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付诸实践后也会制造出一批统一规格的标准件,使学生成为没有专长的平庸之才。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优势智力,如果能及早地发现它,并创造条件发展它,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一领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盖洛普咨询公司名誉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曾经讲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大意是:小兔子被送进了动物学校,它最喜欢的是跑步课,并且总是得第一;最不喜欢的是游泳课,一上游泳课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子爸爸和妈妈要求小兔子什么都学,不允许它有所放弃。小兔子只好每天垂头丧气地到学校上学,老师问它是不是因为游泳太差而烦恼,小兔子点点头,盼望得到教师的帮助。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的跑步是强项但游泳是弱项,这样好了,你以后就不用上跑步课了,可以专心练习游泳……,其故事的结果是不言而喻。
兔子爸爸妈妈对小兔子的要求,与时下许多父母对孩子要求何其相似!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也不惜重金买一架放在家里,强行要求孩子没日没夜地训练;看到人家的孩子学画画,自己也想方设法让孩子上美术训练班;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进奥数班,自己也托关系、找门子,强迫孩子就范……。据统计,有的小学生寒暑假期间同时上过的培训班竞达三、四种之多。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你的孩子样样都是天才?你了解你孩子的智力优势吗?
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怕孩子“摔倒在起跑线”的心情倒还可以理解。最典型的学校和教师,他们借“全面发展”之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全优,不允许出现偏科,可能吗?其实,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平均发展,特长发展也不等于片面发展。孩子的特长如果一旦被家长或老师发现,在打好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扬长避短,并精心呵护和培养这一特长,也能为孩子的未来开辟一番新天地,这是尊重孩子天性的表现,也是全面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这一理解看,学生在学习上有偏科现象,不仅是允许的,也是必然的。我赞同高中段在高二下学期文理分科,这样做有利于孩子的特长发展,但不赞同过早地分科,因为高中段毕竟还是基础教育,打好基础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
这样看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做一个聪明的“伯乐”,及早发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并制定计划,细心培养。如何才能了解孩子的优势呢?唐纳德·克里夫顿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方法,用来辨别孩子是否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时,他心里是否会有一种痒痒的召唤感——“我也想做这件事”;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时,他是否会有一种满足感或欣慰感;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是非常快,很少需要别人指点,甚至无师自通;当孩子做某类事情时,不是一步一步去做,而是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很多人发现,有些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时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去修正和演练,而在做另外一些事情时却几乎是自发的,不用想就本能地完成这些事情,这就是孩子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