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遗憾”和“迷茫”什么?

(2008-09-22 18:16:44)
标签:

感悟随笔

教育杂谈

教育观察

教育思考

教育公平

分类: 王营评教育

我们“遗憾”和“迷茫”什么?

 

文/王营

 

福建从教37年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告诉记者,他干了一辈子教育,“最遗憾和迷茫的”是“为什么自己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门后却多无所作为?”。陈成龙老师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解释说,由于受传统评价标准的影响,当老师的往往有这么一种思维定式:“在校学习好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一定发展得好;在校学习中等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中等;那些在校时学习差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差”。但事实却往往让老师大跌眼镜。面对这种预测与现实不相符的事实,如果是原先并不起眼,后来却有成就的,老师自然为学生高兴;如果原先在校时成绩优秀,老师预测将来会发展得比较好或很好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却表现平平,有的甚至走上邪路,老师的心里就会隐隐作痛,深为那些学生惋惜。

陈老师的“遗憾”和“迷茫”恐怕所有教师都经历过。无独有偶,最近看了一篇题为《高考“状元”调查》的文章,说是在去年,中国校友会网课题组做过一次“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获奖人等名单,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样没有高考状元。”

这一现象的确让人“遗憾”和“迷茫”,也颇引人深思,为什么在中学阶段被老师看好的“优秀生”,却在未来的“职场” 竞争中成就平平?按常理说,“高考状元”理应成为“职场状元”,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有一点是不容回避的,即陈老师所说的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当前背景下,学校、教师眼中所谓 “好学生”、“优秀生”,大多是文化课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至于思想品德好,或者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视野,也不会列为学校和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我们都非常清楚,这些年来各地产生的“高考状元”,不都是高考文化课排在第一的学生吗?

但是,真正的“人才”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能仅仅凭借文化课成绩优秀。想要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不仅需要丰富的企业管理和本专业知识,更需要不同于常人的胆魄和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同样,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或者政治家,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做积淀,更需要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不容忽视的是,人才的成长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因此,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是仅凭文化课考试分数所能决定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少数超常儿童外,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中小学阶段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学习文化课,也许能够成为一名“中考状元”或“高考状元”,但同时也可能失去发展其它能力的机会,将来成为杰出人才的几率就会变小。相反,那些中等生或者所谓的“差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发展了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走向工作岗位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识,因而取得一流成就的可能性就大。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大学似乎也应该具备一些美国哈佛大学的勇气。据说,在去年的圣诞节前夕,哈佛大学录取了上海复旦附中的汤玫婕同学,而这名学生在400名学生中成绩只能排在100位左右,学校对她评价是“她不是我们学校最好的学生”,她从来没有在各类数理化竞赛中摘金夺银,甚至连奥数课都没有上过,那么哈佛看中她的是什么呢?

从哈佛入学的申请表中得知,汤玫婕同学担任过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辩论队成员,还作为交换学生,到美国著名私校西德威尔中学修学过一年。甚至在那里,也被好表现的美国学生称赞为“学生领袖型人才”。哈佛不需要只会考试的机器,入其法眼的,是这样一些学生:有鲜明的个性;有学术精神;有领导能力。哈佛所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精英,是在政治、法律、金融、管理和学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哈佛重视的一个年轻人的综合素质,从适应能力到创造精神,从博雅文化到领袖气质。

由此可见,中小学阶段乃至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应该有所改变了,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并真正付诸教育实践,我们企盼这一天的到来,到时我们将不再会有“遗憾”和“迷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