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称号”不可一劳永逸
(2008-09-09 18:05:09)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杂谈教育公平教育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荣誉称号”不可一劳永逸
文/王营
教师节到了,各种形式的表彰扑面而来。在众多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中,我注意到这样几种:“××名师”、“××示范学校”、“××教育工作强乡镇”等,并且领导在讲话中也明确表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涌现出更多的名师、示范学校、教育工作强乡镇,以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
客观地讲,每一教师都希望自己成为名师,每一所学校也都希望成为市级、省级甚至更高级别的示范学校。但我一直在疑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所有的教师是否都能成为名师?所有的学校是否都能成为某一级别的示范学校?所有的乡镇是否也都能成为教育工作强乡镇?如果按照现在的评价体制和办法,人人都是名师,校校都是示范校的愿望也并非不能实现,因为每次评选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前面评选过的荣誉不再参加后面的评选。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人人都成了名师,那么名师是否还真得“有名”?校校都成为示范校,其“示范”作用将如何发挥?每所乡镇都成为教育工作强乡镇,这一荣誉是否还有保留的需要?
名师之所以有“名”,关键在于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较强的业务能力、优异的教学成绩,尤其在教学上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名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教师本人不断积累、学校长期培养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求人人都成为名师,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不可能实现。
示范学校关键在“示范”二字,这类学校要么在学校管理上有独到之处,办学效益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要么在德育、课堂教学、教师培养等方面有特色,形成了值得推广的经验。既然称得是“示范“,就必须有成型的东西能够拿出来让人看,供人学习、借鉴。因此,示范学校的创建也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每所学校都成示范校。比如示范性高中,全国也只能评一千所,如果每所高中都成为“示范”,也就没有评选“示范高中”的必要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荣誉称号”不能一劳永逸,管用一生,而必须对之实施动态管理,以激发获奖教师和学校不断进取的责任心和内驱力。比如对于名师的评选,在严格规定评选名额的前提下,可以分届组织实施,第一届的名师,只在当届管用,必须参加以后各届的评选,如果当选,则继续认定其为名师;如果被淘汰出局,则只能说“某某”是“第几届名师”。同样,示范学校的评选也应该是这样,每届都要严格规定评选的处数,并对往届示范校进行复评,合格的保留,不合格的淘汰,重新评选新学校进行补充。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使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