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开启心灵的“钥匙”
有这样一则关于“铁棒与钥匙”的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了解它的心。”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就是寻找一把把“钥匙”,去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锁”,引导学生走进智慧和成功大门吗?但是,许多情况下,教师开锁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教师采用“铁棒”似的简单方法,死撬硬砸,其结果要么无法将锁打开,要么虽然打开了,锁却变成了一把“疲锁”;而有的教师则开动脑筋,积极寻找开锁的“钥匙”,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话语不多,也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便能四两拨千斤,使学生茅塞顿开,顺利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把不同型号的“锁”,自然也会有不同类型的开启“钥匙”。这则寓言给予我们更深一层的启示是: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走进成功的大门,对于不同的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的所谓的“差生”,不能一棒子打死,更不能弃之不管,要千方百计寻找适合他们个体特点的教育方法,打开他们不同的心灵之锁,使他们同样享受成功的欢乐。
由此还使我想到,教师要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必须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善于提高自身素质,走进学生,研究学生,关爱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寻找教育每位学生的最佳方法。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