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机制?

(2007-12-29 18:25:20)
标签:

教育观察

教育随笔

随笔/感悟

教育杂谈

教育评论

杂谈

分类: 王营评教育
 

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机制?

学习心得(二)

 

    有人说,竞争出质量,竞争出效益。很多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并以奖惩为手段,引导教师和学生展开竞争,这样做难道真得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

    近读一本有关思维科学方面的书籍,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实验是由著名心理学家敏茨于1951年设计的,他在一只窄口瓶子里放了几个纸圆锥体,每个圆锥体有一根细线通到瓶外,瓶口每次只能拉出一只锥体。瓶子的底部,有一个可以与水管相连接的细管,可往瓶中通水。实验让被试在群体条件下进行。具体操作是:实验一开始就往瓶里通水,谁在锥体沾湿之前拉出锥体,谁将获得金钱的奖励;谁没在拉出,则要受到一点小惩罚。由于注水管很细,因此实验实际上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使被试都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他们合作按序拉出锥体,则大家都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实验的结果发现,实验一开始,被试就争先恐后试图先拉出自己的锥体,结果大家的锥体都被堵在瓶口,谁也不能通过,致使大家都遭到失败。

    这个巧妙的实验使我联想到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奖惩制度,其操作过程与上面的实验何其相似!为奖优罚劣,鼓励竞争,学校每学期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教师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分成三个群体,前三分之一受重奖,中间三分之一不受奖,后三分之一受惩处。管理者的初衷是鼓励老师们在工作上展开竞争,创造最佳工作业绩,但是在实际情况是没在任何一位教师愿意当后三分之一,而前三分之一又恰恰是个固定数,你能挤进去我就可能挤出来,于是教师之间的“竞争”就真的开始了,一人一把号,各吹各得调,彼此之间相互封闭,天天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影响了教师之间正常人际关系。

    对学生的奖励也是如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人为地将其划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属于“差等”的后三分之一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整天无所事事,扰乱班级纪律,在这样的环境下,属于“优等”的前三分之一学生能够很好的发展吗?

    由此引发我们思考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到底要不要引入竞争?如果需要的话,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机制?通过上面敏茨的心理学实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竞争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需要建立一个以全体成员“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合作共赢”为特征的良性竞争机制。

    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管理者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在全校上下倡树团结向上的风气,并强化以良好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使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其次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为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学校发展目标以及不同群体的发展目标,使目标的达成与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以激发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的内驱力,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共同任务。三是强化管理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和评价方案。如有的学校将教师个体的奖惩与群体目标的完成情况挂钩,凡是集体目标没有达成的备课组或教研组,教师个人不得受奖;有的学校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集体研讨活动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竞赛活动,激发每位成员集体荣誉感。这都是一些非常有效的措施,重新回到敏茨的实验,如果换一个思路,开始的时候将被试分成两组开展比赛,哪一组拉出的圆锥体多,哪一组受奖,否则受罚,我想会产生另外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