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春秋(二十三)——齐郑之盟

(2018-02-17 22:44:03)
标签:

杂谈

郑国,也是春秋时期的“千乘之国”。养得起千乘,国力想必不会弱。郑国最初建国于郑,即现在的陕西华县以东的地区。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名字叫“友”。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郑桓公寻找新的宜居地想迁居,认为济、洛、河、潁之间是个不错的地方,于是将郑国迁于近畿之棫林,就是现在的陕西凤翔南面。

申侯联合缯国、犬戎之乱,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死在骊山之下。之后继位的郑国国君是其子姬掘突,就是郑武公。郑武公护送幽王之子平王东迁有功,担任了平王卿士以掌国政。同时郑国也相继灭了一些周边小国,使国力强大起来。郑国东扩,将国都从陕西迁于河南。郑武公时期夺取了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使郑国走向鼎盛。

郑武公娶申侯之女武姜为妻子。武姜生庄公和共叔段。庄公继位,先是和弟弟共叔段上演兄弟相争。后来老对头卫国内乱,庶子州吁杀嫡兄卫桓公而自立,就是卫前废公。这位卫前废公上位之后纠合宋、鲁、陈、蔡一起攻伐郑国。当时宋缪公的儿子公子冯还在郑国。郑庄公迁公子冯于长葛引开了宋军;令子封出东门而诈败,满足了州吁的虚荣心。州吁这位卫前废公惦记国内于是也就撤兵了。

《公羊传》“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穀梁传》同有此记载。《左传》没有。这一年是鲁隐公三年。石门,齐地,在现在的山东长清西南。后来郑国也曾助齐国驱散戎狄。

鲁隐公三年的最后一件事,是宋缪公下葬的事。也只见于《公羊传》、《穀梁传》,不见于《左传》。“癸未,葬宋缪公”。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 丧不贰事,自天子达于庶人。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礼记*王制》

天子死后七天大殓入棺,停柩在堂,过七个月出殡安葬;诸侯死后五天大殓入棺,停柩在堂,过五个月出殡安葬;大夫和士和一般的普通人,死三天入棺停灵,三个月出殡安葬。为父母服丧,从天子到普通人都一样。普通庶人下葬,手执绳索下棺入坑,送葬不会因为下雨而停止,埋葬之后没有封土也不种树为标记。服丧其间要专心守孝,不做别的事,从天子到庶人是一样的。丧礼的规格依据死者的身份地位,祭礼的规格依据主祭者的身份地位。除了嫡长子之外,不论嫡出还是庶出,都算支子,支子是不是能主持祭祀的。

宋缪公的葬仪记载是“癸未”。《穀梁传》认为,具体到日,是因为发生了变故,遇到危难没有及时安葬。

如果按照《礼记*王制》里面说到的,“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那么具体日期可以推算到,就用不着记录具体到日。《公羊传》以为,关于诸侯下葬记录到了具体日期,和没记录具体日期的,都有可能不正常。有不到五个月下葬的,也有超过五个月的。宋缪公不在其列,是符合礼仪按日期下葬的。但是为什么记录了下葬的具体日期呢?“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按期下葬而书写日期,表示国家有危难,国君差点不能下葬。

“水火兵寇,危之小者。適嗣不定,国有争祸,危之大者也。”宋国存在夺嫡之争,这是大祸。这种大的危难导致国君差点不能下葬,因此而书写下葬的具体日期。《公羊传》以为“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孔子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大道,而宣公偏让弟弟继位,偏离了大道。宣公传位给弟弟缪公,缪公又传位给侄儿即宣公的儿子是为殇公,缪公的儿子冯杀了宣公的儿子殇公是为庄公。宋国兄弟相残的祸患,始作俑者就是宣公,就是因为他不尊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大道正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