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沅汰
沅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085
  • 关注人气: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沅汰博物馆指南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博物馆

分类: 沅汰博物馆指南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级

博物馆名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复路60号

网址:http://www.ssikiln.cn/

沅汰等级:一级

沅汰等级:一级

推荐说明: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地处南宋旧都杭州,建于南宋官窑遗址,这是博物馆的最大亮点。如果说十月国庆长假的杭州哪里会有清静的游赏之地,南宋官窑博物馆一定符合要求。恐怕就是真正的杭

标签:

杂谈

有个词叫“秦晋之好”,秦晋两国在献公文公时代常有婚姻之约。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就是把百里奚给带过去的穆姬。这位夫人相当护着娘家。韩原之战的时候晋惠公夷吾被逮到秦国,“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yng、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就是带着自己生的二子一女包括秦国的太子,一起登上柴草堆,让使者穿着丧服去给秦穆公报信儿,你要是让我兄弟当俘虏,他早上入城我晚上就死,他晚上入城我早就死。秦穆公没办法只能把抓住的晋惠公夷吾留在城外的灵台。

秦穆公自己除了是晋献公的女婿,还是晋怀公和晋文公的岳父。秦穆公有个女儿先嫁给晋怀公姬圉,就是晋惠公夷吾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侄儿。晋怀公还是太子圉的时候在秦国为质,娶了秦穆公这个女儿,后来太子圉逃回晋国而秦穆公的女儿没跟着一起走。当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又把这个曾嫁给晋怀公的女儿嫁给公子重耳。所以这位夫人既叫“怀嬴”又叫“文嬴”。还有一个“辰嬴”,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用赵孟的话说“辰赢贱”,就是地位低,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是秦国的人。


 

标签:

杂谈

鲁隐公八年,在犬丘发生了一次诸侯的非正式会盟。经文的描述是“宋公、卫侯遇于垂”。垂,地名,即犬丘的另一称呼,卫国邑名。关于“垂”地的考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在现在山东曹县北的句阳店。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山东鄄城东南十五里。

“遇”,《穀梁传》解释为“不期而会”,双方并没有事先约定。“志相得也”,因为都有这个意愿,所以才能不期而会。按照《左传》的记载,这次诸侯会盟是齐僖公发起的,,想调停宋国和卫国跟郑国讲和,所以齐僖公又被称为“小伯”。而结盟的时期早已经定好了,所以后来隐公八年秋七月有“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瓦屋,周地,在河南温县。但是在这次正式的结盟之前宋国出了夭蛾子,宋殇公想先和卫国见个面,于是“以币请于卫”,就是动用了一些财币向卫宣公请求见面。卫宣公收了贿赂就同意了,所以在犬丘的所谓会盟只是宋、卫之间的一次私下见面会而已。

其实这时候郑国也忙着呢。“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郑庄公以祊地交换许田。这件看似平常的事其实一点也不平常,也证明了周室的衰微以及礼崩乐坏。

周代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要赐给诸侯在王

(2018-04-13 22:12)
标签:

杂谈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陈列”展厅里有一件南北朝后期北周的文物: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墓志。这篇墓志开篇介绍墓主人写道:周故柱国大将军雍州刺史河内戾公墓志。

墓志上独孤信的谥号是“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这显然是个非常不好的谥号,是一种极恶的贬称。独孤信还有一个谥号是“景”,这是隋文帝践祚以后对岳父给了非常丰富的封赠: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从谥号的含义来讲: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景”算得上是非常好的美谥了。

对独孤信的各种称呼比较多。本名独孤如愿,本来是云中人,以良家子的身份镇守武川。当时年少的独孤信讲究服饰、喜欢修饰,即善骑射又仪表堂堂,所以在军中得了个“独孤郎”的称号。西魏大统年间,独孤信任秦州刺史、陇右十一州大都督。当时秦州政令废弛,冤讼拥滞而不决断。独孤信来了以来课劝农桑,礼教教民,流民投奔、户口赠加。于是宇文泰以“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

标签:

杂谈


有部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里面有一段故事记载鲁隐公在还没有摄政为鲁国国君之前曾经和郑庄公战于狐壤,结果鲁隐公被俘了。鲁隐公被囚禁在郑国大夫尹氏之家,尹氏家里祀奉的神名字名为“钟巫”。鲁隐公向钟巫祈祷,谋求能回国。占卜得到吉兆后鲁隐公就去游说尹氏。尹氏正在郑国不得志,于是就帮着鲁隐公并和他一起逃回郑国。鲁隐公于是在城外立了钟巫庙,每年冬天必定亲去祭祀。


由此鲁国和郑国结了仇。《左传》记载鲁隐公六年春,“郑人输平”。郑国居然来和鲁国请求讲和了。输平,意思就是改善旧的交恶的关系,来讲和。“平”就是讲和,讲和但是不结盟。


刚才开头讲的故事毕竟是出自于小说。“郑人输平”的玄机是究竟是什么呢?《公羊传》认为其实这是一种隐讳的说法。不是郑人来讲和,其实正是因为此时鲁、郑一战,“狐壤之战,隐公获焉”。国君被俘是大恶,《春秋》从来都是内大恶讳,当然要把面子圆回来,所以才以“郑人输平”作为托辞。


三传里提到这件事都众口一辞,经文就是一句话“六年,春,郑人来输平”,没有提到攻战的字,也没有表示记录胜败的字迹,因为这是涉及到鲁国

标签:

杂谈


晋国,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始封君是武王的儿子叔虞,被成王封于唐地,唐在河汾之间,方圆百里。叔虞为唐侯,以地为氏,又称为唐叔虞。到了叔虞的儿子燮,改国名为晋,是为第一代晋侯。也就是说,晋国在西周初年就诞生了。


整个西周时期,晋国相安无事。转眼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左传》于鲁隐公五年第一次出现了关于晋国的记载。“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晋昭侯时期把当时的大邑曲沃封给了自己的叔父成师,成师死后谥号“桓”,于是后人称其为曲沃桓叔。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还要大,借助这个优势,善于拉拢人心的曲沃桓叔将晋国势力都揽于自己麾下,于是曲沃小宗开始了和晋国国君的分庭抗礼。


晋国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想迎立曲沃桓叔。但是因为晋人又发兵打败了曲沃桓叔,杀了潘父,重立昭侯子为孝侯而暂时扼止了曲沃代翼的节奏。


曲沃桓叔死后,其子继位后被称为“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又重复了父亲做过的事,杀了晋孝侯再次想取翼。曲沃庄伯也一样失败了,晋人发兵攻曲沃,曲沃庄伯不得不退回曲沃。晋人重立孝侯子为鄂侯。后

标签:

杂谈


“考仲子之宫”: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只有周公的庙能称之为“太庙”,其他人的庙只能称为“宫”。“仲子宫”就是祭祀仲子的庙落成了。宗庙建成要举行祭礼,“考”在这里即表示宗庙宫室落成要举行祭礼,称之为“考”。此外,除了已死之人、鬼神所居的庙落成称为考,活着的人居住的宫室落成也可以称之为“考”。总之就是鲁隐公的弟弟还没继位的鲁桓公的母亲、已死的仲子的庙落成了,现在要举行祭礼。


怎么祭祀仲子呢?《左传》说“将万焉。”就是跳万舞来祭祀。万舞是古代宗庙祭祀时的一种常用乐舞名称。万舞分文舞和武舞。文舞用籥伴奏,手拿雉羽,模仿翟雉春情;武舞手拿干戚即盾牌及斧形器模拟战阵,武舞也叫干舞。


《诗经》里有一首诗名《简兮》就是写跳万舞的场面,描写非常到位。这首诗着力表现舞者的雄壮威武。我感觉还带着点挑逗情愫的意思。诗里跳舞的地点是在“公庭”,就是诸侯国国君宫室中的堂外广场上。这是个比较正式的地点,所以此地跳万舞应该也比较严肃。跳万舞台的舞者称其为“简兮”,意思就是感叹“真威武啊!”舞者“有力如虎”,应该是很有力量感,有阳刚之美。这诗里重点写的是文舞场面,

标签:

杂谈

卫庄公娶的妻子就是《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庄姜美而无子,于是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之女厉媯。没想到厉媯生了个儿子孝伯很早就死了。好在厉媯的妹妹戴媯作为她的媵也嫁到卫国,生了公子完。于是庄姜就把公子完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养。


州吁的出身应该是比较低,只说他是嬖人之子。这个嬖人之子弑杀了继位后称为桓公的公子完,就是戴媯生的、庄姜养的那个儿子。为了耀武扬威,前卫废公州吁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指责了郑庄公一通,带着陈、蔡和宋殇公一起去打郑庄公。郑庄公哪儿是那么好欺负的?没出动兵车,用了步兵使了诈败之计把前卫废公给糊弄了。


州吁可能心里也知道这是诈败之计,但他的目的就是要打了胜仗这个声名而已,既然已经名义上得胜,国内又一团乱糟糟,废公就回去了。问题在于他回了卫国之后,卫国还是民心不安定。毕竟是弑君篡位,而且是出身低微的庶子,废公心里也很不安。于是就和他拜的大夫石厚一起商量怎么安定民心。


石厚在州吁还是公子的时候就和他交往亲密。他的父亲石碏劝谏庄公要管束州吁不要纵容他的时候石厚对州吁的态度是一如既往。后来州吁逃亡他也跟着一起。桓公

标签:

杂谈

宋穆公死前表明,一定要把君位传给侄儿与夷,以报兄长宋宣公废了太子与夷传位给弟弟的恩德。这件事是违反西周宗法制的,违反了宗法制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

宋穆公做了这个不计后果的决定以后就仙去了,自认为博得了兄友弟恭的贤德美名。但是他这个决定给宋国带来了大祸患。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知道堂兄弟与夷继位,怕与夷对他不利,赶紧就逃到了郑国躲避起来。


与夷继位为宋殇公。宋殇公一想到这个逃亡在外的堂兄弟就觉得不能饶了他。因为大司马孔父嘉说过“群臣愿奉冯也。”说明穆公儿子公子冯很得人心,那么对自己的君位就是莫大的威胁。于是殇公决定征伐郑国。


在伐郑之前,宋殇公和鲁隐公见了一面。《左传》记载说“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与宋公遇于清。”按《左传》的描述,鲁宋有心重修旧好,于是约见。但是这个时候恰逢卫国出了乱子,就是公子州吁杀桓公的事,这件大事把鲁宋的会盟给打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公子冯出奔的郑国和发生了弑君案的卫国是长久以来的死敌,两国之间动不动就打起来。州吁为了立威要修先君之怨于郑,宋国持观望态度相机而动

标签:

杂谈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君,出门一次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好说。鲁隐公说是为了看鱼,要去棠地。棠,在现在山东鱼台的西北,《公羊传》“济上之邑也”,在济水边的城邑,距离鲁国国都较远。鲁隐公自己说是为了视察边境,但是这个理由比较迁强。或者就像有的人说“公自美大其能得百金之鱼”。堂堂一个国君为了贪利,竟然和匹夫相争。所以有人看不过去。

这个人叫臧僖伯。臧僖伯是鲁国公子,又称他为公子驅,驅是他的名字,公子是身份。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的意思。臧僖伯的儿孙辈开始就以“臧”为氏。“僖”是他的谥号。

臧僖伯劝谏鲁隐公的意思是做国君应该专注于大事,不要去做那些微末小事,与民争利。春秋时期的所谓大事,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只要是和这两件事无关的事,国君就不应该去想。只要是不能用在这两件事上的器物材质,国君就不应该去看。“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演习大事以端正法度叫做“轨”,国君应该把百姓往正轨上引。春秋时期农耕为本,如果国君观鱼贪利,百姓也会放弃农耕纷纷捕鱼取利,这样就弃了根本,国家必然导致乱政。所以在春秋时期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