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春秋时期,死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翻翻《仪礼》、《礼记》,里面一半以上内容讲的都是和死亡有关的礼仪。这些礼仪非常繁琐,等级分明,显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俗以及人文思想。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天王,指的就是在位的周王。这位崩了的天王名字叫姬宜臼,就是东周的第一位王——周平王。周平王姬宜臼是周幽王的长子。他死的这年是鲁隐公三年,就是公元前720年。
为什么称天王?有的观点认为吴、楚僭越称王,王都不能正,称天王是表示上系于天,天王是时王的正称。此外那些“天子”、“王”等称呼都是有讽刺意味的。
经文说周平王是庚戌崩,《左传》以为是壬戌。庚戌是鲁隐公三年的三月十二日,壬戌则是三月二十四日。有《左传》癖的杜预解释说,讣告公布天王庚戌崩,有意提早十二天,是为了让诸侯快点出去,早点来奔丧。
周代不同身份的人死用不同的称呼。天子曰崩,崩就是大毁坏的意思。《穀梁传》解经“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高山倒了叫崩,深厚的大地塌陷叫崩,最尊贵的人去世叫崩。这样的人死了记录的时候不写他的名字,因为他地位尊贵。诸侯之死曰薨。薨是指小的毁坏。大夫死称为卒,卒,终也。士死称不禄,不终其禄。
以上是周礼,不是春秋礼。按春秋礼来说,天子曰崩,鲁君曰薨,其他诸侯全是卒。鲁君不敢和周天子并肩而立,所以只能比天子的崩低一等而叫作薨。可是按《春秋》的一向习惯,都会特别尊奉鲁国,所以就只有把其他国的诸侯降一级按大夫算而称为卒了。不这样不能彰显鲁国的特殊地位。
周平王死了只记录死的日期,没有记录下葬的日期。因为天王崩是一等一的大事,一时都会非常准时地进行,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的影响。天子崩七月而葬,按日子推算就行,到时候一定会按时下葬,所以不用再多余记录下葬的日期。
比如按周礼,诸侯五月而葬,。可要是遇到天王或王后的丧事,嗣君就需要去为天王、王后奔丧,那么已死的诸侯的丧仪就要受到天王或王后的影响,不能按时而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