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个词叫作“极尽哀荣”,就是指人死后得到的礼遇非常隆重。尤其在春秋时期,死后的礼遇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评价,尤为重要。
这次死的人是鲁隐公的生母,谥号“声子”。记载仅见《左传》,其它二传没有提到这件事。也许是因为声子地位低,所以不提。不像之前鲁隐公二年,清清楚楚地记录了十有二月乙卯,“夫子子氏薨”。明明白白地用了“夫人”的称呼,死称为“薨”,级别很好,一点含糊没有。那个夫人虽然观点不同,或以为是鲁惠公的夫人,或以为是鲁隐公的夫人,反正是国君的夫人。
这一次的记载“夏,君氏卒,声子也。”在春秋时期,一个人死了就这么轻描淡写了说他完了,直提其名也没有尊称,想想真不知道声子是什么心情。声子和鲁隐公这一对母子,感觉都是有名无实。鲁隐公虽然是国君,可又不算是真正的国君,是代为摄政的国君,地位不上不下,有点尴尬。声子更是,说起来也算是国君的生母,可是就因为儿子是摄政之君,不能算是真的国君,她也就自然不能母以子贵了。
如果死的是真正的夫人,丧仪有一套规矩。首先新死时要给同盟诸侯发讣告。既葬返哭于寝,虞于殡。安葬死者后要回到祖庙吊哭。虞礼是迎魂返殡宫,表示不忍离开亲人,将死者的精气迎回以祭祀。虞祭是为了以免死者魂魄在外彷徨飘泊,时间就在安葬当天中午。第三就是死者神主要附祭于宗庙,袝于祖姑。就是神附在公公、婆婆的神主之下。这一套是真正的夫人应该享受的典仪。
声子一样都没享受到。声子死被称为“卒”,而不是“薨”。声子姓子,如果是个一般宫人就称为“子氏卒”。不过声子毕竟和普通人还不是完全一样,考虑到不要让鲁隐公太伤心,于是勉强说是“君氏卒”。
不知道“君氏”这个称呼是不是为了声子而独创的,反正有点不伦不类。《论语*季氏十六》里说“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君的夫人被称为“君夫人”。声子不算鲁惠公的夫人,显然是不能称为“君夫人”。为了体恤鲁隐公这个代摄政的国君,于是他的生母声子就被称为“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