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还是先强调一句,目前我们对青铜器的称呼并不是自商周以来一直流传如此的。对器物的称呼及分类几千年来历经改变。比如同一件器物,宋人及清人对它的称呼可能就完全不同。
这一系列的上两篇文章里讲到食器中的鼎、鬲、甗、簋。今天这一篇接着把作者君在博物馆里看到过的一些食器展示给大家。
盨
盨由弇口圈足簋发展而来,初时出现于西周中期,于西周晚期非常流行,到春秋初期此器型已基本消失。盨名不见于三礼,因为当时此器可能根本就不称为盨。宋代以来将盨称为簋,到了清末才把簋和盨分开。盨的用途和簋相同,用于盛放黍、稷、稻、梁等粮食,一般盛偶数组合使用。
伯梁其盨。西周,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兽叔盨。西周晚期。
吴伯盨。西周中期。鲁司徒伯吴敢肇作旅(皀殳),万年永保用。
内史盨。西周中期。内有铭文:内史作旅簋。
楷侯贞盨。西周晚期。楷(读音黎),商的封国。商末毕公高灭楷,周初将楷地封给毕公高,毕公高令自己别子为楷侯。从此楷国一直衍生到西周晚期。毕氏是文王之后,毕公高是文王、武王时期的重要将领,与召公并为群臣之首。
杜柏盨。西周晚期。
簠
《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后段,但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簠的名称在器铭上有多种写法:
宋公栾簠。春秋晚期。河南信阳固始侯古堆春秋墓出土。
重环纹簠。西周中期。
许公簠。春秋中期。陪嫁媵器。周初文叔受封于许,故国在许昌东张潘乡古城村。
铜簠。中山成公墓出土。
敦
敦也是盛放黍、稷、稻、梁的器皿,由鼎簋结合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秦代以后消失。
《仪礼》中簋与敦不分。宋代以来的金石图录也每称簋为敦,将敦称为鼎。
现在解释为“敦”的基本是上下内外皆圆,盖和器相合为球体或卵圆形。有上下完全对称的,或是完全不对称的。
蟠螭纹环钮铜敦,战国。
綯纹敦。战国晚期魏国。
轨敦。秦代。
铜敦。战国。湖北襄阳九连墩出土。
云雷纹敦。战国早期。
鹈鹕鱼纹敦。战国早期。燕国青铜器代表作。
嵌松石铜敦。战国早期。
豆
豆是专门盛放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周礼》醢人掌四豆之实。
豆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曰:鼎俎奇而笾豆偶。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比较少,可能当时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不易留存到今。
青铜豆出现在商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蔡侯申豆。蔡昭侯时期。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嵌铜兽纹豆。战国早期,燕国。
嵌红铜狩猎纹豆。春秋后期。
铜盖豆。战国。湖北襄阳九连墩出土。
云雷纹高足豆。战国中期。细长柄、圆盖的燕国风格。
蟠螭纹铜盖豆。战国初期。
嵌红铜夔龙纹铜盖豆。战国初期。
盂
盂为大型盛饭器,兼可盛水、盛冰。因为体形大,铸造需用铜的量大,耗资巨大,所以出土的数量也少。盂的主要用途是盛放熟的饭,和簋配合使用,从盂中取饭放入簋中。
盂最早出现在商晚期,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尚有所见。
妇好墓曾出现一件,就是下面这件。
俎
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也是礼器,与鼎、豆连用。西周时期放不同的肉的俎各有名称,比如:彘俎、羔俎。
王子臣俎,春秋晚期,楚国遗珍,上有鸟篆纹,是目前出土唯一带铭文的俎。
匕
匕是挹取食物的勺子。《仪礼*少牢*馈食礼》:廪人概甑甗匕与敦于廪爨。郑注:匕所以匕黍稷。
匕用来挹取饭食和牲肉。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同出。商代的匕体呈桃叶形,后有装木柄的銎;西周时期的匕,也是桃叶形,柄为扁条形柄。
匕。西周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