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先秦时期认为,从上古开始顺延下来的四个朝代有:虞、夏、商、周。
从祭法来说:
虞代:有虞氏行禘礼配以黄帝,行郊礼配以帝嚳,庙祭以颛顼为祖以尧为宗。
夏代:夏后氏行禘礼配以黄帝,行郊礼配以鲧,庙祭以颛顼为祖以禹为宗。
商代:殷人行禘礼配以帝嚳,行郊礼配以冥,庙祭以契为祖以汤为宗。
周人:周人行禘礼配以帝嚳,行郊礼配以稷,庙祭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
天坛圜丘

“禘”是祭天,“郊”是祭上帝。
祭天要用始祖之所自出即民族共祖来陪天享祭;祭上帝要用本族始祖来陪上帝享祭。
“祖”即指本族创国开业的太祖;“宗”即本朝德高功大因而其庙永不迁毁的先君。
祭天:在大而圆名叫“泰壇”的土壇上积柴,把玉和牺牲放在上面焚烧。
祭地:在大而方名叫“泰折”的土壇上掘坑,将玉和牺牲放入掩埋。牺牲用赤黄色的牛犊,即“骍犊”。
《论语》:“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是孔子鼓励冉雍的话,读起来觉得是对冉雍期望很深,所以鼓励也显得很热切。
凡与祭祀有关的,比如礼器,比如牺牲,都要求很高,地位很高。祭地这么高级别的祭祀,祭品用牺牲更不容忽视。
记得在哪个版本的《论语》里看到注释,把“犁牛之子”解释为耕牛的儿子,这个恐怕有误。冉雍是犁牛氏的儿子,少昊后裔,文王后代。
地坛

祭四时:在名叫“泰昭”的土壇上掘坑,掩埋一羊一猪。一羊一猪为“少牢”之礼。
祭寒暑:在土坎土壇相近的地方。坎和壇都是祭祀的场所,坎是挖掘的,壇是土堆起来的。
祭日:在王宫(土壇名)。
祭月:在夜明(土壇名)。
祭星:在幽宗(土壇名)。
祭水旱:在雩宗(土壇名)。
四方神:分别在四方挖坎筑壇。
神的来历: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天子可以祭祀天地百神,但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国境内的神,不在自己领地上的山林川谷更种神不可以擅自祭祀。
社稷坛

宗祧之祭: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壇墠(shàn祭祀会盟的专用场所)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天子七庙:其中五庙二祧。另有一壇一墠。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庙)、显考庙(高祖庙)、祖考庙(始祖庙)。这五庙每月一祭。祧:远祖庙,一是高祖之父,一是高祖之祖。二祧庙每季度一祭。
四时祭的名称:春时之祭为“享”;夏时之祭为“禘”;秋时之祭为“尝”;冬时之祭为“蒸”。
再往上的祖宗的祭祀:从高祖的高祖开始,只要用壇墠之祭。壇是聚土而筑,墠只是整平的地面。这样的祭祀只是有所祈祷。
再更远的祖宗就是鬼了,神主放在石匣里,遇到几年一次的祫祭才把所有祖先的神主拿出来合祭一次。
历代帝王庙

向上祭祖,向下祭殇。好像在某个电视剧里,偏安江南的某国王后死了,国王为其服孝,结果太后大怒,说没有丈夫为妻子服丧的道理,这是大逆之道。
其实太能了。《礼记》里明确而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远近亲疏的关系之间如何服丧。这是一个对等平衡的体系,绝不是尊者其尊,任何事都有特别权力而不需要尽自己义务的体系。
从祭祀来说,祭殇就是这种平衡的体现之一。
祭殇有五:
一,嫡子。
二,嫡孙。
三,嫡曾孙。
四,嫡玄孙。
五,嫡来孙。
这五世夭亡的嫡系子孙,帝王也要为之作祭。
先农坛

天下生民要行的七种祭礼:
王为群姓立七祀
一,司命。督察小过。
《楚辞》里分大司命和少司命。大司命掌人之生死;少司命掌管人间子嗣及儿童命运。
二,中霤神。管堂屋居处,是家里的土神。
三,国门神。管出入国门。
四,国行神。管道路交通。
五,泰厉。古代帝王没有后裔而爱给人们制造祸害的厉鬼。
六,户神。
七,灶神。
看起来灶神的地位最低。《论语》“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与其去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奥神掌管屋子的西南角,应该属中霤系下,但奥神看起来没什么实权,所以说不如巴结灶神。
日坛

古代帝王祭祀,受祭者是有标准的。
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只有施良政善法于民,效死尽力于国,劳苦卓绝地安邦定国,抵御重大灾害,捍卫人民,解除大祸,这样的人才能享受到后代千秋万世的祭祀。
月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