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皇帝的启蒙课本

(2017-03-13 18:04:38)
标签:

杂谈

​​

​公元1572年,即大明隆庆六年,在位六年的皇帝朱载垕病逝,太子朱翊钧继位。

朱翊钧做了四年太子,这个时候也只有十岁,继位之后第二年,改元万历。

穆宗庄皇帝因为太子年幼,在临终时指定自己在潜邸时的旧臣张居正为托孤之臣。

张居正接受了重任,除了朝政之外,面对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的教育问题也决不断放松。传世的《帝鉴图说》,就是张居正亲自为年幼时的万历皇帝编写的专用课本。专门教育十岁的小皇帝怎么去做个圣主明君,怎么避免做个暴虐昏庸的皇帝。可见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用了不少的精力。

帝鉴图说


《帝鉴图说》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圣哲芳规”,讲的是历代帝王励精图治的故事;下部分“狂愚覆辙”剖析历代帝王的致祸之本。

从这本书的选材来看,张居正也不外是儒家心思。他心目里的圣君贤主要以生民为重,有仁德之心,亲近贤臣,疏远佞臣。最重的是一定要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能洞察入微。要敏锐地觉察到细微的小事会造成的后果。这个后果如果是会造成于国于民不利的,一定要坚决舍弃。

说实话,这书里对皇帝的要求之高,要求之多,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到的。当时年仅十岁的朱翊钧也不知道读懂没有,或者从事情后来的结果看来,当时年幼的万历皇帝心里根本就是很反感这些要求的。

张居正煞费苦心,克观公正地说,他完全是从对一个皇帝的教育高度公允地指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他左思右想之后指明的,并不为了他自己。

举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帝鉴图说》中有个小故事叫“轸念流民”。讲的是宋神宗时推行王安石新法。新法的本身是为了利国利民,但出发点好的变革不一定结果真的就好。于是受新法弊所害,着实有的地方扰害了庶民,令民不聊生。神宗查得新法为害者都罢革不行。

在这一则故事里,张居正作解:夫人君一去弊政,便能感动天地如此,可见为民祈祷者,在实政,不在虚文,而祖宗之旧法慎不可轻变也。

张居正自己就是个变法者,但他没有利用这个便利机会给万历小皇帝洗脑。反倒提出,祖宗之法慎不可轻变。这正是儒家的治国思想。君主第一重要的是爱护民众,既便要变革,目的也是为了让民众得利,不是为求变而变。要是变法变得天下大乱,还不如不变。

张居正的一番苦心和他以天下生民为己任的胸怀,从侧面表现得很生动。

孔子说:为君难,为臣不易。这也真是张居正的写照了。

儒家一向讲究做人要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之道是做人的基本。仁爱之心,以德感化,处处以生民为先,身为天下表率,这就是做君主的根本。

诸如唐太宗之类特别明白儒家心思的人,能寡欲,能纳谏,能爱民,就成了儒家眼里的圣明君主。且不说商纣王、隋炀帝,就是汉武帝这样穷兵黩武的也算不上是圣明君主。虽然汉匈之战也是出于保卫社稷的需要。但是儒家不管这一套。

张居正可以说得上是力挽狂澜的神奇人物。他总揽朝政时能力震内阁,化解外患,有力地把万历朝托起,向着中兴而治的方向而去。

张居正的财税改革也确实如在《帝鉴图说》中所忌一样,既为公室谋划,又深体生民之苦,称得上是成功的改革。

只是张居正自己最后落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下场。身后又险些被鞭尸,不免让后人感叹。

一直到明末思宗朱由检时,深感救世之无力,才抚髀思江陵,叹“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一相也。”只可惜,其时世间已无张居正。

最可叹的是,张居正死了仅两年,万历皇帝就亲口指正张居正把持言官,蒙蔽皇帝的视听,这是专权乱政。又说张居正对皇帝忘恩负义,对国不忠。这么尖锐的指责,也不知道这时的万历皇帝心里有多么的黑暗。甚至生出要“断棺戳尸”的念头。最后又总算是姑且免去。

儒家的尊师重道,万历皇帝算是没想到一点。张居正的一番苦心也就白废了。

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只有在张居正辅政的前十年尚且算得上勉强有明君之风,是向着励精图治、勤勉节俭的方向去的。张居正一死,后面的三十八年,每况愈下。丢弃朝政不理,全无心思在朝政上,为了明朝后期的重重严重弊政逼迫得无处可躲,可又没有雄心也没有能力革除改制。不仅如此,尤其在后期的国本问题上,更是尽显其昏聩不堪。

定陵


从今天看来,《帝鉴图说》这本书也多有可取之处。做学问之前先做人,这肯定没有错。不说帝王,单就说做人,懂点孝悌之道,有点仁德之心,只要不是愚腐的,过分教条的,这也是很好的。而有些品德,实足可以让现在教育孩子的家长汗颜。

比如其中有个故事“啖饼惜福”。

唐史纪里讲:肃宗为太子,尝侍膳,有羊臂臑,上顾太子使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徐举饼啖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吃饭的时候,唐玄宗想吃羊肉,让儿子太子李亨为他切肉。切了肉的刀上沾了羊油脂,李亨用饼来擦拭刀刃上的羊油脂。玄宗以为儿子要把用过的饼扔掉,于是看着他很不悦,又没说话。没想到李亨把擦拭过后的饼从容不迫地吃掉了,于是玄宗大悦。

且不说李亨是不是为了取悦父亲,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但至少说明一点,勤俭节约在当时是好品德,没有人以浪费为荣。

张居正的在此故事后的注解是:自古圣贤之君,虽尊居九重,富有四海,而常服浣濯之衣,不食珍奇之味,减省服御,爱养民力,故得寿命延长,国祚绵远。彼齐后主、隋炀帝之流,竭万民之膏血,以供一人之欲,如恐不足,一旦福穷禄尽,身丧国亡,岂不可悲也哉。唐玄宗惜福二字,诚万世人主之龟鉴也。

节俭惜福的道理真能去做到的人真的不多。倒是蓬门小户之家生养一子女,唯恐不能极尽疼爱之心,竭尽所能为其供给,以令其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我倒觉得这样的人是极没有教养的。

而社会教育包括学校、幼儿园以及各种商业教育机构,往往打着学国学的旗号,而只懂得让小孩子们背什么《弟子规》、《三字经》。小儿们记忆力极好,都能朗朗上口,但细问之下全然不解。而且也没见过什么人来教小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知道的最多的就是骇人听闻地经常听说哪家在幼儿园或是上小学的孩子回家非要亲手给父母洗脚,然后再把照片或文字当作业交给老师。

我闻之尚大骇,不知道身受之的那些父母们的心情该有多么尴尬。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都向孔子请教过什么叫做“孝”。孔子的回答每次不同。不是说孝悌之道一定要有什么具体行为标准。但至少共同的一点是,要发自内心的。洗脚这种形式主义的事,真的没意义。

其实我们都很少单独洗脚的,因为我们天天晚上都洗澡。

幸好没有人给我留这样的作业。我愿不愿做不说了,家严、家慈要遇上这种事,怕他们不撵我出来,以为我脑子生了病。但这并不表示我不爱父母,不想孝顺他们。

啖饼惜福


请关注南北朝后三国时代长篇连载小说:《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