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保,《说文》:养也。安也,定也。
商周甲骨文为人负子之形。
金文,将大人的一只手放在小儿头顶,似爱抚。或在儿旁加“贝”,贝在当时是货币,象征财富,表示小儿和财富一样宝贵。也有在儿旁加“玉”,表示小儿玉一样被视为珍宝。或加食器“缶”,或将小儿与玉器并藏于室。
这么珍贵的小儿,如何保育?绝对不是现在概念里的幼儿园保育员的概念。
保育员的作用是让那些在幼儿园的幼儿不哭、不饿、不摔着、碰着。我大概就是这么理解的吧。家长们对幼儿园的保育也没有太多要求,基本也就是不哭、不饿、不病、不伤,别的也不计教了。
在现在的观念里,“保”没有教育的义务。
古代的“保”从《周礼》中可窥一斑。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官职名“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四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当世君子所学习的技艺,学了六艺才能立于当世,不管是身份还是辈份都要以为必备的基础。
五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个大类的礼节。
吉礼,是指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凶礼是指丧礼和荒礼。丧礼是为为失去的亲人送别,以表达生者的敬意;荒礼则是对受灾害的地区慰问和援助的礼仪。军礼,与军队相关的礼仪,出征、凯旋或战败。宾礼,邦国之间或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嘉礼,包括冠礼、婚礼、燕飨、庆贺等。
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种不同场合使用的舞乐。
六乐都是前代的礼乐,分别用在重大的祭礼活动中。《云门》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周代祖先。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种射箭的射法、规矩、礼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五驭:驾车的标准,鸣鸾和,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驾车时车铃鸣响要有节奏;曲折水流的地方能逐水势之屈曲而不坠水;过君之表位有仪法以致敬;驾车致交叉路口转弯,要象舞蹈一样优美而有节奏;为国君驾车田猎要方便国君自左侧射杀猎物。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九数:九种数学计算方法。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
除了五礼,保氏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礼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此外,举行祭祀,接待宾客,会同,丧事、征伐,保氏都要在周王身边随行。当王在外处理朝政时,要令属卫守好王的闺门。
《尚书》: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保氏与师氏同为教育国子之官。
看起来,保氏的责任很重大,具体工作又很繁杂琐碎,要求之高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除非像周公、召公这样的人才能达到。
保氏的工作,在这里看,有很大部分是教育性工作。教育的内容很丰富,挖掘智商,提升情商,有学问方面的研究,也有体育锻炼,最重要的还有教养。
教养这种东西,现在的教育里几乎没有。家长作为孩子的“保氏”也很少有对自己孩子系统进行“教养”这种教育的。所以熊孩子到处都是。
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学,觉悟也,从教。
教者,与人可以仿也。学者,放而像之。
有句话说,复印件出了问题要先改原件。家长就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鲜有以身作则的家长,但出了问题一般都怨在孩子身上。
亲眼见过责骂孩子不爱看书的,不好好练钢琴的。自己就天天看无聊泡沫剧,上网闲逛,孩子怎么可能爱看书?
听人给我讲过关于理解中的殷商的教育范畴。殷商有庠序之教是肯定的,这一点在甲骨卜辞里有体现。但我个人不同意认这个时期的教育就是把孩子们放在屋子里学习认字、写字。不明白这么具体的场景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殷商的教育有多层次,同意。大抵有祭祀、礼乐,针对不同阶层可能还会有手工业。比如甲骨刻辞这种,比较复杂难搞定,需要学习。这些推测都比较合理有据。
从殷商、西周、东周到现在,时间久远,不能以现在的观念去猜想。现在以为认字重要,算术重要,就臆测古代一定也是这样。事实上从早期的教育开始,实用性,全面性就做得很好。学识方面、精神方面,都很丰富。古代所谓的谦谦君子,现在就很少再能看到。
请继续关注沅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