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之用”及所谓“历史”

(2013-02-28 13:21:34)
标签:

礼记

丧礼

乾隆

大清通礼

二十七

分类: 金鉴堂
“礼之用”及所谓“历史”



首先想说几句是关于丧仪的。

《礼记》中很大一部分都写到丧礼。对逝者身体的处理,相关人等的衣饰、行为,落葬后的祭祀……这些都在古礼中有非常详尽及很细节的记载。不管是逝者还是参与的生者,在丧礼中都能用最严格的仪节来体现其身份、地位。丧礼的等级及过程在儒家经典中也诠释表现得非常明白。

古丧礼系统繁杂,不能用寥寥数语以偏概全。此处只想说几句关于葬后祭祀的。

落葬之后,以虞易奠。也就是说葬前的祭祀称为“奠”,葬后最初的祭祀称为“虞”。虞祭的次数根据逝者的身份而定,表示为逝者安魂,也是生者释放心里的哀痛,不愿很快离开亲人的魂魄。

虞后卒哭。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必每天都要整日啼哭。卒,意为停止。卒哭祭意指:停止无时之哭。客观地讲,亲人已逝,无尽沉沦无论对逝者还是生者都是不理智的,不符合儒家思想。

卒哭祭到三年除丧中间还有几个重要的祭祀。即:小祥、大祥、禫。

小祥:周年之祭,在第十三个月,称为练祭,因为哀痛减杀,服饰相应改变,其中衰冠变为练冠,所以称练祭。

大祥:两周年之祭,在第二十五个月,也称祥祭。大祥为除服之祭,祭后衣饰基本恢复。

禫:禫是大祥后的除服之祭,从此正式脱丧,衣饰完全恢复,没有禁忌。澹然平安,哀痛之情已逐渐平复。禫祭在第二十七个月。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逝者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生者与其关系不同,所以丧期也不完全类同。假如期年之丧,那必要的小祥、大祥、禫的行祭日期也不同,视具体情况而定。

再多说几句清代列圣大丧。以乾隆二十一年《钦定大清通礼》为凭。

皇帝疾大渐,崩,谁在正主丧位,便是被选定的继承人,这是合乎古礼的规定。此后前朝、后宫,各色人等都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在国之大丧中有不同的规制要遵守,此处且不缀述。只说几句嗣皇帝相关的。大行皇帝初崩时,嗣皇帝先去冠饰哭踊,大敛之后成服,此后要服三年丧,居翼室。嗣皇帝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先皇孝子,又是国家未来的统治者,所以他要在两种身份之间找到平衡,如天地大祀可以越绋行事,百日之后素服听政,而作为孝子也一样是二十七个月除服。未除服前的居丧期内肯定不仅仅只是身着丧服而已,言、行、饮食、居室等等都要符合丧中的身份。居丧期漫长,其间过程复杂,而清皇室又格外礼制周全,所以本文也难数言以蔽之。

今日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提及清室丧礼。大概网友提到守孝与素服的区别,认为清室给父母守孝都是二十七日,然后素服二十七个月或三年。不知所说的守孝具体指什么,是指丧礼中的哪个过程。那个“或”字更不解,古丧礼中的二十七个月和三年其实并不是分指两种时段。儒家古丧礼虽然礼制复杂,但最重哀戚之情,并不是以仪式取代内容,只重仪节不重精神。古丧礼做到了情感与理智的最好结合。古丧礼依据临事人的情绪变化制定,而又处处导引着处事者的情感和精神,真正让人在其中感受着对人生的种种体会。清皇室丧礼虽重礼节,但是相信也不能完全靠简单的时段划分便更简单地机械规定这一段怎么样做,那一段怎么样做。不管怎么说,思亲总有眷眷之情,因而人生之为人,也是礼之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