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梦想·外来工不“外”(二)

(图片来自网络:泉州外来工包机回家过年)
之所以写续篇,缘于看了我的博友闹闹在拙作的留言。闹闹是我的老乡,昨天在看了我的文章《城市梦想·外来工不“外”》之后,很感慨地留下了这样的话:昨天晚上看《新闻广角》才说有泉州的工厂在年终结算工资的时候扣押了工人20%的工资。一是说工厂经营不善,一是说担心工人走了不再回来。在记者的调解下,只扣了工人3%的工资。但是,我想问,记者有这能耐?
我也想问:假如没有记者呢?为什么要靠记者的介入呢?农民工面对侵权,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政府呀。这起码说明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的管理缺失或是不到位,或是宣传力度、执行力度还不足以让外来工衷心敬服并产生依赖感。我们的城市要走的路还很长,要让外来工真正与当地人融为一体,更是任重而道远。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两座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吧,学习与共勉!
首先是青岛,被评为“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每年春节过后,外来务工人员就会陆续回到青岛。他们中,有人已经在岛城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创业成了老板,有的考文凭,学知识,成了厂里的高级技工,渐渐融入了岛城的生活。他们中,有人初来乍到,遇到了难题,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很快化解,有的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开始研究法律,转而去帮助像他一样的人。
青岛的公安部门推出4种管理暂住人口的模式,鼓励、支持外来用工较多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职工公寓,利用现有的闲置楼房,建设适宜暂住人口租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公寓。工会、妇联积极开展培训,教他们技能和创业的知识。新市民之家里,他们可以享受到普法教育,和众多同样经历的兄弟姐妹畅谈打工的酸甜苦辣。最近,青岛市北区总工会职工维权综合服务中心成立,这里的新市民港湾帮助新市民重点解决工资拖欠、子女上学、婚姻家庭、劳动保护等切身利益问题。
另外一座城市是东莞。2007年春节期间,数以百万计外来工远在家乡的父母,欣喜地收到了来自东莞市镇政府的慰问信,数以万计的外来工家庭,动情地观看了市委市政府派送的记录外来工在东莞成长故事的光盘。在东莞,向在生产第一线的外来员工拜年或送上节日的问候,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必修课”。领导们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倾听外来员工的心声,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外来员工的社会地位,树立起外来员工在东莞创业作贡献的自信心。
为把外来员工的“心”留住,各级政府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近几年来,东莞市加大宣传和稽查力度,全市企业的员工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一些镇、村还专门设立了外来员工福利基金会,为困难的外来员工提供及时的援助。逢年过节,各地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广大外来员工真切地感受到异乡生活的温暖和充实。
东莞市在广东省率先启动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中,确定了以农民、外来员工和未成年人的三大群众为活动主要对象。在塑造现代市民进程中,积极引导外来员工围绕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讨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已经开始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高,读书热、补习热、进修热、考研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外来工纷纷为自己的明天充电加油。
当部分外来人员因子女教育受困扰时,东莞市又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厚街大迳村在妥善解决好外来员工子女就学方面,就给外来员工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大量的企业和外来员工的存在,使劳资关系特别敏感和重要。为此东莞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7年从3月1日开始将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450元调整为574元,并把保障外来工权益作为先进性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之一,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各项劳动执法检查,并深入企业,倾听外来员工的心声。
就在东莞这样一个宽容的大家园里,从遍布城乡日夜穿梭的公交车上,从130多个文化广场每晚的歌海舞潮中,从每年春节外来人员给家乡上百亿元的邮政汇款里,分明验证着一个历史事实:东莞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不懈地努力,就是为了让广大外来工不再姓“外”,成为东莞的主人翁。
2008,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为期不远!
本周文章链接(请朋友们评论不要少于6个字,谢谢了):
对台湾“立委”选举的一点感怀
新的一周,新的城市
城市梦想·盲道不“盲”
城市梦想·公园姓“公”
城市梦想·外来工不“外”
城市梦想·蓝天真“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