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001qA5PBgy6PaWAQBia5a&690
在恰卜恰的小镇(6首)
高原的冬天
飞雪,寒光闪闪的篝火,梵音里的土
斑斑点点的——众生平等的岁月
源于佛的眼泪
和一件令人眷念的旧物
记得——高原疾驰,从不等人的万物
从冬天的树上飞落
不说布施、持戒、忍辱的……青海啊
把风的披肩转赠给牧场,和淡淡来去的月色
2015.1.2于省委7号楼
一个人的时候
这是一个人的朗读,在万物归于内心的一瞬
看无人大地,风的另一种歌颂
一切都过于沉默,一切都在寻求
在一本书里一一在一碗灯火里啼哭的黎明啊
白云飞远,马匹走过……
看看这一切留下的,未必都是永恒的
2015.1.8于省委7号楼
苍茫一刻
突然而来的河流,就是一段千回百转的残局
但在你的高原,一根枯草的深渊,还有一个安静的牧人
和如烟散去的羊群,在紧随
一一你哪会察觉
雪山的门童,已将神和你奔跑的牧鞭小心安放
2015.1.10于省委7号楼
在恰卜恰的小镇
天空高远,花永在开放
露水和青稞的脸,那无畏的故亡和会疼的石头
就恍若你昨日的旧伤
你还会西行——或许在途中等待天黑
把行云流水的霞光搬走……
2015.1.10于省委7号楼
你可能已经找到了自己
篝火熄灭,还有一路沸腾的野花
还有蠢蠢欲动的一代羊群,舔着枯草泥泞的脸
大山枯竭,流水无踪……为了这梦
你把每一场梦,都当做梦来做
诅咒,哭泣,挣扎抑或惊悸……都从未醒过
2015.1.11于省委7号楼
危险的梦
一切陌生的,都是危险的
就像一列无轨而来的火车,疾驰还在继续
你仍孤身一人
也许,天亮才能醒来
2015.1.11于省委7号楼
—————————————————————————————————————————————
诗,干净的语言与美好的心素
——分析诗人江帆2015年的新作
横竖三一宁
一
我喜欢一个人的独处,并在这种独处里写下实在的诗篇。我喜欢这样来阅读一个诗人抛却杂念,来到语言里,为自己为整个人类贡献诗篇。诗人江帆应该是这样的诗人;他拒绝了闹事的喧哗,认真地对待了热爱的诗艺术。实际上,只要读一个人的诗,就会知道一个人的全部;而要理解一个诗人,只能走进诗里。
二
对江帆的诗我是有所接触的,我强调要说的是,江帆的诗是独树一帜的!这与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立行走,有着致命的关联。我是说,一个诗人的独立性,这是尤为重要的!如果一个诗人在艺术上还不能够拥有一个“高原的冬天”的话,他是难以继续行走的。而江帆拥有自己的《高原的冬天》——
飞雪,寒光闪闪的篝火,梵音里的土
斑斑点点的——众生平等的岁月
源于佛的眼泪
和一件令人眷念的旧物
记得——高原疾驰,从不等人的万物
从冬天的树上飞落
不说布施、持戒、忍辱的……青海啊
把风的披肩转赠给牧场,和淡淡来去的月色
在如此清丽明亮的“冬天”,诗人在“佛的眼泪”里眷念着“青海”干净的“旧物”;也许诗人的“月色”,正是包容一切的美好天然。这首干净的诗,自然间流放了干净的境遇与纯洁的心素。
三
人在独处的时候会想起很多美好的过去。诗人有责任将种种美好以朴素的语言方式诉诸笔端。《一个人的时候》呈现了整个人类极想表达的美好情感——
“这是有个人都朗读,在万物归于内心的一瞬
看无人大地,风的另一种歌颂
一切都过于沉默,一切都在寻求
在一本书里一一在一碗灯火里啼哭的黎明啊
白云飞远,马匹走过……
看看这一切留下的,未必都是永恒的”
在江帆这里,“马匹”和“白云”上都满载着“一碗灯火”;这种灯火,被诗人自己“朗读”给自己听;也让人类的目光在此停留。也让人类的耳朵在“内心的一瞬”驻足倾听。一种独特的“青海”,像一个不能挥之而去天空,在生命的“黎明”时分呈现而出!诗人将自己置于一种用真实“啼哭”的境遇;不!诗人就是再成熟,自己也是“青海”的孩子,纯洁的孩子,在一种大怀抱里,始终会被温暖感动。。。
四
江帆写诗以及他的诗,并不故意标榜诗以外的东西。这是难能可贵的艺术品质。也只有深深陷入艺术的民间的诗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通过对诗的阅读就可以看出,江帆和他的诗具有优秀的民间品质。
五
在《苍茫一刻》里,我的确在为“突然而来的河流”感到惊讶!这种“突然”的到来所让人产生惊讶,与诗人语言的“突然性”有直接关系。“雪山的门童,已将神和你奔跑的牧鞭小心安放”!这应是诗人对神性高原的内心式的而不是浮夸的真实动情的写作!而诗人无疑就是那位“安静的牧人”。
六
一个小小的“恰卜恰小镇”,也能让诗人为之动情。主要是这样的小镇具有“露水”、“青稞的脸”、“会疼的石头”。这些词也许是“小镇”最为普通的词;也正是这些普通的存在,给与了诗人写作“小镇”的力量。“会疼的石头”,是诗人对人类存活的命运感知,这种立体性很强的语言,一旦成为诗的要义,就会使整个诗走向彻骨铭心的灵魂——
“天空高远,花永在开放
露水和青稞的脸,那无畏的故亡和会疼的石头
就恍若你昨日的旧伤
你还会西行——或许在途中等待天黑
把行云流水的霞光搬走……”
七
诗人不但是历险者;且是真诚的寻找者。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身的自我。这是一个过程,像诗的写作一样玲珑剔透;像语言一样,无畏而勇敢。而“你”,只是艺术中的人类美好性情的影子的凸显与再现 。即使——“篝火熄灭,/还有一路沸腾的野花/还有蠢蠢欲动的一代羊群,舔着枯草泥泞的脸”。但“梦”,只是“终极意义”里开出的命运之花,当“诅咒,哭泣,挣扎抑或惊悸”这些未醒的词,依然匍匐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当生命的依托——“青海”部分,依然在蓝天与霞光里,再现苦难的脸以及挣扎的影子,那时的我们,可能正在找到自己……但也许,梦,隐藏着更大的恐惧、不安与危险;正如——《危险的梦》一样——“一切陌生的,都是危险的”;尤其在这个时代,人类的境遇里,不时地——都会闯入“一列无轨而来的火车”;这是令人不安的、恐惧的“火车”,这“火车”,的确会强加于人类要求宁静的梦想。江帆作为诗人——呈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的梦”交给世界;而什么才是生命祈求的真正的“天亮”?也许,一切还不到时候;也许,一切,都需要时间。
八
总之,诗人江帆,以他充满智慧的头脑,用他干练与达观的朴素的语言方式,一次次完成着诗的现身;他不急不躁地写作着属于自身的艺术;他身居一个充满神性的地方,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诗人距神很近;而他内心的神,首先肯定是那些被他看到、发现的具有神性的事物以及那些被他一再歌颂的、表达的人类的脸、骨头、影子等!试想,诗人可以活在这里,又是多么有福?又多么地被生命的大爱所包围、所纠结?!所以,诗人终归成了一个至死不渝的、正直的、善良的殉道者!我想说的是,不难看出:诗人江帆,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纯粹的写作者!
王宁:横竖三一宁,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河南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歌月刊》,《大河诗刊》,《莽原》,《诗人》,《青年作家》,《诗神》,《诗潮》,等报刊发过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