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68期
一频道
4
壶碎——一个宜兴故事 李敬泽
6
批评,是否在不停跑偏? 郝 雨
9
故人二忆 舒
非
读典笔记
14
热爱生命从认识生命开始(五) 智 然
新青年阅览室
20
一座消失的村庄(九) 苏 宁
小说
30
姐,我是元博 崔
敏
36
上海妈妈 张晓峰
45
白色雕塑 余
伞
53
大风又把你的灯笼吹灭了吗 刘凤阳
59
睡美人 寒 郁
65
杨敏的婚姻 袁志学
散文
76
被淘空的村庄 周齐林
82
行者随心 安 奇
89
孔子如何跟阳货“玩太极” 郑连根
91
草本纪 刘学刚
97
三匹狼 祖克慰
103
羌绣 秦锦屏
106
或者被打开,或者被遮蔽 闫文志
黄河论坛
112
为沉默者一辩 牛学智
116
江帆短诗印象 段从学
118
文学性与综艺晚会 倪伟雯
120
苏叔阳小说的美学理念 郑新芳
124
张浩文《绝秦书》呈现出的雄浑和苍凉 周其伦
黄河文讯
5
《黄河文学》刊发随笔《阅读与人生》被《新华文摘》选载
12
《黄河文学》刊发散文被《青年文摘》选载
黄河艺廊
黄 智美术作品 安静波美术作品
刘林格美术作品 宛廷聚书法作品
江帆短诗印象
段从学
1.江帆这组短诗,不仅篇幅短小,且多以片段式的印象和感触为题材。但却宛如大匠以高度克制的感情,高度纯熟的写作技术和力量,精心刻镂而成的一颗颗高原明珠,内敛着青海高原的光、影、色,氤氲着周流不息的人性与神性交织而成的灵动之气。向外,又以其自身的饱满圆润的晶莹和透明,折射出了一个开阔的大世界,大天地的存在。一如他笔下洁白的羊群,以自己有限的身躯,以自己的孤独,敞开了青海高原无边的阔大与高远。
2.江帆爱使用长句,跨行使用连绵不断的长句,在一望而知的短小篇幅之内,形成流动流动的节奏,营造回环往复的咏叹调的气韵。如《日子》:
哪里有行云流水般的日子,可以坐下来
等风,等雨,等道破时间里的神
和云一起迁徙……一双双芒鞋滚滚而去的路上
看山,看水,看无知的杂念
句子内部的节奏短促的重复,以及句式的重复,使得一种饱满的情感随着诗行喷涌而来,高密度地挤在诗人的笔下,要求表达,要求最先成为词语,成为最先涌进诗人眼帘的意象。
江帆却又能驾驭和节制这种饱满的高密度激情,和高节奏的涌动,以极为圆熟的技巧,和从沸腾中猝然冷却下来的大匠手笔,用最果断,最合理的转折将一切收束在短短的诗行里:
——更多不忍卒读的
渺茫的夜,卷起一张又一张令人崩溃的倒影
容忍着祁连山外,瘦小的骸骨
把被岁月掏空的人,留在神的家乡
彷佛一道奔腾汹涌而来的高原激流,被诗人收束于笔端,最后提炼而为晶莹剔透的一滴圆润。但这一滴圆润,却保持了激流全部的形态,集中了它奔腾汹涌的意志,将其从飞流之下的单纯之美,转化成了永恒的流动姿态。《不安的火焰》、《青海湖上的云》、《高山雪莲》、《风声》等等,几乎每一首,都是敛藏着巨大的内在情感激流,但又被千锤百炼的诗人提炼为最精致,最短小的精品。江帆的诗,宛若缓缓移动在青海高原的羊群,每一只都那么孤独,又那么安闲自在。它们的体内,涌动着高原的汁液与姿态,又向外流溢着高原神性的刚强。
3.所以,就其本身而言,江帆的短诗内蕴饱满,充实。青海高原深厚的勃勃生机,被诗人精心收束在艺术的短小之中。并且,因这种收束而变得高度浓缩,高度凝炼,挤出了杂质和水分,变得纯净 ,透明。而越是凝炼,越是浓缩,也就越是向外膨胀,流溢,迸射出生命的光影声色。《风吹过来了》,诗人写道:
风,吹到湟源的一个坡上
草木颤动,零星的紫色小花
轻轻摩挲着它们的天空——
蝶的节拍,成群、成群的瓢虫的霞光
一一怯生生,爬上了对面的枝丫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意象,都在那属于自己的风里,开花,伸张,而又呐喊,又鼓噪着生命的欢乐与喧嚣。而这几乎是唯一的,也是仅有的湟源上的风,却又在掠过山坡的消失中,颤动着生命的脆弱。每一朵紫色小花,都在开放中走向凋谢,在凋谢中展示自己一生的命运之光。是脆弱的,是短暂的,是渺小而被一阵风吹掠而生,被一阵风吹掠而逝的一个节拍,一个音符,一个瞬间。
但又是刚强的一个意象,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那么深厚的高原,那么高远的天空,那么亘久的风,才孕育出了这一个,这一瞬间。零星的紫色小花,是散布在青海高原上的紫色小花。每一棵草木,每一条枝丫,都向着无边的高远,向着永恒的天空颤动着,颤动着伸展出生命的美丽与刚强。
“将太过低小的事物掬在手上”(《听见》),江帆关注着渺小的事物,细微的事物。但绝不止步于在这些事物本身,而是逗留、徘徊在事物身上,用这种持久而深情的关注,将事物内部,——不是背后——的大世界呈现出来,呈现为一种透明的事物本质。
4.江帆善于发现种种“太过低小的事物”,在细微出营造充实、饱满的意象,雕琢事物的形状与光影。但他更善于安置。善于将自己长久逗留的逗留和徘徊之后发现的事物,善于将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放置在最适合它的位置。这个本来空无一物的“位置”,因诗人的放置而成为了有中心的世界,有生命的空间。而诗人的意象,也因为放置到此一位置上而以自己的短小和孤独,敞开了青海高原的阔大、高远,乃至神圣。
比如《湖边》的羊群:
住在湖边的人,多么幸福——
多么干净的地方,有时黄色的花,或燕麦
有时,一片洁白的羊群从湖底涌出
像无声的谜,走在动感的湖边
因为这洁白的羊群,湖边有了人的气息,有了幸福的时光。黄色的花,或燕麦,也从单纯的植物,变成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羊群从湖底涌出,而涌出,而呈现,而建立,而敞开在我们面前。而这洁白的羊群,也不再是渺小而孤独的事物本身,一个散乱而惊慌的风景。而是:一个与流动的云,与掠过高原的风,与一个无边的大世界在一起的存在。这个大世界因羊群的涌动而生气。羊群因大世界的包围,侵润而“像无声的谜”,诱惑着诗人,诱惑着我们, 成为我们生命中跃跃欲试的痒。
还有的,直接就是空灵流动的大世界,大生命的一丝一缕。就像飘动着的旗幡指示着风的方向,天地的无边际的阔大与高远一样,《好像是两朵云》里的两朵云,也在通过诗人的眼,变成了整个世界,整个青海高原的见证:
两朵云,缓缓坐下来——
它不碰触你的青稞,也不催促你的马群
那是一些形体透明的温暖
露着比棉花还要白的骨骼
如果说善于刻画和营造意象本身,还多少有点技术化的气息的话,这种精心的放置,则完全展现了江帆的大气,一种精致、优雅的大气,给他的这组短诗,带来了难得的空灵之气。一种充实、饱满,而又流动不息的生命节奏,一份灵动飘逸的诗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