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石律
北京石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310
  • 关注人气:6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美好告别  死亡三部曲之二

(2017-03-26 16:59:12)
标签:

预嘱

遗嘱

琼瑶

罗点点

分类: 随笔

昨天我们说到,预嘱是生前对亲人的嘱托。那么,预嘱和遗嘱有什么不同呢?区别有二:

首先,对象不同,身内身外:前者是对自己临终的安排,而后者则是对身外之物的处分;

其次,效力所及。预嘱是生前对亲人挚爱的约束,且只是用在可能发生的临终抢救情况,而遗嘱却是在死后才能执行,不能人还没咽气呢就急头掰脸的开始瓜分财产。

昨天提到的两个医者对子女的嘱托就属于预嘱,直截了当的拒绝插管、电击、凌迟,虽简单明了却因过于锋利尖锐而失之优雅。说到优雅,我们先来看一幅画。我的美好告别 <wbr> <wbr>死亡三部曲之二


这是我刚刚完成的一幅羽毛画作品,是用环颈雉(俗称野鸡)的羽毛粘贴而成,所用材料和一步一步的粘贴过程已经在前几天的博文《见证奇迹的时刻》中详细展示了。还没想好题目呢,正好昨天的博文中我说我喜欢《预约我的美好告别》一文中的两个词:凝视和挚爱,于是我就把这幅画起名叫《凝视》。画面中这只高贵的孔雀在凝视什么?顺着它凝神的目光看过去,一片飘落的秋叶。春天发芽,夏天舒展,秋天金黄,冬天掉落,这是一片树叶最普通最完整的生命历程。所以孔雀专注的目光中并没有悲秋,它只是在关注,关注这片秋叶飘落的过程是否完美,姿态是否优雅。当然,秋叶是完美而优雅的。孔雀也是。

相比那两位对岸的医师,琼瑶的预嘱就优雅的多了。到底是作家,到底是女作家,写起预嘱来都那样的唯美,那样的优雅。她在给儿子儿媳的预嘱中这样写到,“亲爱的中维和锈琼:我曾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我会努力的保护自己,好好活着,像火花般燃烧,尽管火花会随着年迈越来越微小,我依旧会燃烧到熄灭时为止。至于死时愿如雪花的愿望,恐怕需要你们的帮助才能实现,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不会飘上好几年!让我达到我的愿望吧!”

希望自己飘落的时间很短暂,这个要求不过分吧!但即使在琼瑶这种知识家庭,也需要白纸黑字的详细交待,“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不能插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为什么她要这样详细的逐一交待,因为她清楚的知道,“虽然中维一再说会全部遵照我的愿望去做。我却生怕到了时候,你们对我的爱,成为我“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承诺容易实行难!万一到时候,你们后悔了,不舍得我离开,而变成叶金川说的:“联合医生来凌迟我”,怎么办?我想,你们深深明白我多么害怕有那么一天!”

恐惧!深深的恐惧!恐惧逼迫着琼瑶们拿起笔来保护自己,一旦失能的时候能让自己免受凌迟之苦。

琼瑶是幸运的,她的儿子理解并同意遵从她的预嘱,让她尽快飘落。但是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幸运呢?

前面提到的《预约我的美好告别》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跟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独自在森林散步,被响尾蛇毒蛇咬了。卧倒的身旁,留着一块砖与一条蛇。女婿发现后,机警地将老人与蛇送往医院。“是剧毒的响尾蛇,得注射血清。”医师告诉家属,若没有注射,老人可能四小时就会走了。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后,决定不注射了。因为老人是罹患阿兹海默症患者,生前曾表达,他痛恨这个病,希望未来能有自然死亡的机会。家人认为,这条蛇,是上帝派来给老人家的礼物。

上帝通过他的使者提醒人们,对于“有尊严的善终”这样严肃的生命课题,病人、家属、医生三方面应该如何共同面对。

文章写到,分享这个故事的阳明大学副教授杨秀仪,在台.北市仁爱医院演讲时曾当场发问:

“如果你是这位医师?会不会应家属要求帮病患注射?”在场医师举起手。

“如果你是这位病患家属,会不会阻止医师给病患注射?”现场一片静默。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好死,或者赖活着,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同时抛给了病人、家属和医生。而你,该怎样回答?

很难!

首先是医生,见死不救,绝对是医生的硬伤和死结;在大陆,别说放弃抢救了,即便尽力抢救而没有抢救过来,都可能遭到患者家属的殴打和追杀;

家属也很难。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华夏大地,哪怕老人明确表达了自己不过分抢救的意愿,但如果子女没有砸锅卖铁地把老人抢救到最后一刻,仍然会被人戳脊梁骨,扣上不孝的大帽子。

台.大农经系教授陆云就讲了这样一个痛彻心扉的自身经历,“父亲糖尿病多年,七十三岁中风,失明、插上鼻胃管……,有一天深夜,他愤怒地拔掉鼻胃管,大家赶紧找救护车送医,在急诊处,我用力按住父亲的手,让医师把鼻胃管接回去。” “父亲是注重荣耀的军人,当下看到他愤怒的眼神,我就后悔了……。”虽然父亲过世多年,前讲到这段经历,他仍眼眶泛红。

“努努力”、“救救看”、“能用的都用上,不用考虑钱”,这是医生和家属之间最多最常见的对话,这样做,医生可以保自己日后不会被家属追则,家属可以给自己一个良心的安宁,却没人顾及旁边床上痛苦挣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人的感受,比如刚才说的陆云父亲愤怒的眼神。

还有一个情况妨碍了病患及时做出清晰明确的预嘱:在被诊断出癌症等绝症时,家属往往会告诫医生,“不要把真实病情告诉我妈,我怕她受不了这个打击。”这在大陆国情下是可以理解的。电视机前的中老年人,早就被荧屏里的那些养生“砖家”惊吓的风声鹤唳、疑神疑鬼了,稍有这儿疼那儿痒,立刻就会想到砖家们的言辞凿凿,立刻就会联想到那个可怕的字:癌!养生堂成了死亡恐惧散布堂,很多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可是,向病人隐瞒病情实在不是个好主意。一方面,耽误了病人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最主要的,当病情危重,病人最终得知了真相的时候,他已经来不及清醒明白的对自己的临终做出正确的选择了。正像琼瑶在信中说的那样,“没有一个卧床老人,会愿意被囚禁在还会痛楚、还会折磨自己的躯壳里,慢慢的等待死亡来解救他!可是,他们已经不能言语,不能表达任何自我的意愿了!”

既然医生家属都指不上,那就只有靠自己了,“我的临终我做主!”罗点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写下了她的生前预嘱;琼瑶也是这么做的,预嘱写的很优雅;对岸立委沈富雄写的很直白:不电击,不气切,不插管;卫生署长叶金川的预嘱最令人印象深刻:“不要联合医生来凌迟我!”

但是,写下预嘱的仍然是极少数智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预嘱依然是一个很陌生很遥远的概念。传统观念和法律障碍是普及预嘱的两个重要原因。

有人问写预嘱的沈富雄,“你写预嘱。是不是身体不行了?还是精神受到了什么刺激?”他说正好相反,人就是要在身体好,精神爽的时候来写预嘱,这才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琼瑶也在信中这样劝解:“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命中,什么意外变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这项,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也是必然会来到的。倒是“生命”的来到人间,都是“偶然”的。想想看,如果你们的父母不相遇,或者不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做了爱,这个人间唯一的你,就不会诞生!所以,我常常说,“生是偶然”,不止一个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却是当你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事!那么,为何我们要为偶然的“诞生”而欢喜,却为必然的“死亡”而悲伤呢?”这样的直面死亡,读来令人大彻大悟。

至于说法律障碍,那又是我们明天的话题了。

好吧,趁着我们还“身体好,精神爽的时候”来写我们的预嘱吧,预约我们的美好告别,因为,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