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之五 五百年的味道

标签:
番红花城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奥斯曼帝国皇家驿站 |
分类: 漫游札记 |


常言道,老不涉险。可我,这些日子就在以身试法的进行一项冒险的测试。
从土耳其回来,发现头发又掉了不少。实在不愿意别人说什么“贵人不顶重发”之类的片儿汤话,于是赶快上网搜一些治谢顶的偏方。别说,还真有。网上说,用侧柏树籽儿作枕头对治疗脱发谢顶有特效,枕上几个月就能满头黑发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一些回来做了个枕头。
侧柏的籽儿带尖儿,枕在头上,硌得慌,扎的慌,像蒺藜。不过为了能长出头发来也就顾不得那么许许多多了,放个厚点儿的枕巾就凑合了。枕了两天,忽然想到另一个恐怖的问题:我睡觉喜欢侧着睡,脸挨着枕头的几率远大于头顶。如果柏树仔儿对于生发确有特效,那我会不会从谢顶老头儿变成毛孩儿呢?!!
前4篇都是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今天,我们终于要走了。要离开伊斯坦布尔,还真有点儿依依不舍,毕竟,那是一座跨越亚欧两洲的大都市,毕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不是由河流而是连接两大海洋的海峡穿城而过的城市。特别是,那里是历届帝国的国都,古迹很多,而且都很厚重,都很大气,都很奢华。但是,我们的旅行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惊奇在前面等着我们。
离开伊斯坦布尔,我们一路向西前往200多公里外的番红花城。篇头的照片就是番红花城,分别是皇家驿站夜景和土耳其浴浴室。
在多少有些妄自尊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原以外的地方多以贬意称之:东亚称之倭,南方称之蛮称之夷,而西亚中东则以胡、番称之,胡人,胡椒,胡萝卜;番茄,番薯,番石榴,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我们要去的番红花城也是这样得名的。
番红花,就是大陆称之为藏红花的,一种名贵药材和香料。药用或香料用番红花不是这种植物的全花,更不是整株植物,说起来难以置信,仅仅是它的三根雌蕊,俗称花丝,一亩地约种植13万株,全部有效采摘能得到约40万根花丝,而且据说一定要在日出前采摘,晒干后才得不足800克,所以极其珍贵。在它的主产地伊朗,上好的番红花1克卖到5美元。
番红花之所以被大陆人称为藏红花是与藏传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的。作为珍贵香料,藏传佛教的教徒常用藏红花来供养舍利子以使其增生,他们还会把藏红花放在八供水里,让水变成金红色,非常漂亮,以此供佛供菩萨,此外,僧人们还会用藏红花水擦拭坛城、佛像、念珠等。
事实上,西藏并不出产,藏传佛教所用红花都是经印度、尼泊尔转口西藏输入内地的,所以被叫做了藏红花。而我们的祖先却比今人明白的多,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就曾准确的记载:“番红花,译名:撒法朗,(saffron的音译),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
药典标注,番红花的药效主要是“化郁开结”,化解郁闷、打开心结。《本草纲目》亦称“久服令人心喜”。当地导游也说,番红花当茶饮可以让人开心一天。但不可多!如果在马路上看到傻笑不止的,那一定是番红花吃多了。药典也警告,食用超过5克就可能中毒致死。我估计,如果中毒致死很可能也是因为抑制不住的大笑而死。所以,我从伊朗买回的番红花只用于泡药酒,且每次只放少许,开心一笑即可,生怕招致傻笑不止。
李时珍在书中清楚标明了番红花的产地:西亚、中亚和波斯等伊斯兰国家。其中最大的出产地是位于中亚的伊朗,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土耳其并不是主产地,那么为什么位于土耳其北部濒临黑海的安托利亚省的一个小镇却被冠以番红花城的名字呢?这又要提到古代丝绸之路了。前篇曾说到,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伊斯坦布尔,但这只是一个概要的说法,事实上由于途中多是戈壁沙漠,所以除了阳关以内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中段和终端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是其中主要的中路,也会在土耳其中部重镇科尼亚分为南北中三条分支,除了大部分会继续向西偏北前往伊斯坦布尔,还会有一支向南前往地中海沿岸港口安塔利亚,而向北前往黑海港口吉达的这一支就经过番红花城。
上面提到的这些地方都是我们此次旅行所要造访的,而我们首先到达的就是番红花城。
北线的阿拉伯商队主要进行的是皮革、羊毛、香料等货物的贸易,他们将采购自波斯(伊朗)的番红花等香料在番红花城与来自黑海北岸西岸的欧洲商人完成交易,这里遂成了欧洲人获得番红花的最大来源地,他们因而把这里就叫做了番红花城。这里也成了土耳其北部地区最主要的商贸中心,连奥斯曼帝国的国王都把自己都儿子送到这里学习国际外交和国际贸易。
从十五世纪开始,因番红花贸易而迅速富起来的当地官员和商人在这里修建了当时最大的贸易客栈,最大的土耳其浴室,最大的清真寺,最奢华的幕府,并且在周边山坡上建起了大量奥斯曼风格的豪宅,漫山遍野都是。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这些房屋从未受到战乱损害,保存完好,基本上是500年前的原物:500年前的清真寺、皇家驿站,到现在也还依然是清真寺、驿站;而城镇中心的那座土耳其浴浴室,更是完整的保留了全部土耳其浴的规定和风俗习惯。同样由于这里封闭的环境,城里的民众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民俗民风。稍一恍惚,你就会感觉自己穿越到了500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为了让500年的景观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土耳其政府下令不得在此新盖房屋,破损房屋按原样修复,并不得为了办旅游而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这些被很好保留下来的奥斯曼风格的房屋多为两到三层,木结构构架,以砖石填充,内有十来套房间,最大特点是上面楼层突出于下面的。我们入住的就是一栋这样的房屋改建的驿馆,导游说,这样安排可以让我们真实体会一下500年前奥斯曼人的生活。
房间不大,木门,木窗,木地板,走在上面,咯吱咯吱的直响,我们不得不放轻了脚步。
窗帘拉着,窗户关着,屋里光线较弱,空气也不太流通。嗅了嗅,有股不太熟悉的味道。仔细分辨了一下,想了想,恍然大悟:奥!原来,这就是500年前的味道,混合着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商人驼队和番红花的味道。
因为这味道,联合国把这里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就是我们入住的驿馆,一栋典型奥斯曼风格的三层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