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殇

标签:
秦半两民国通宝银元大明宝钞十五贯娄阿鼠杂谈 |
分类: 随笔 |
现在,几乎人人都在抱怨手里的钱太少。那钱都上哪儿去了?告诉你,钱都在杭州呢!
2010年12月10日,杭州文一西路双龙村绿城西溪诚园工地在施工中发现大量古钱币窖藏,经杭州文物考古所专业人员进行的抢救性清理,共发现各时代古钱币重约2吨,涉及西汉、新莽、唐、五代十国(后周、前蜀、南唐)、北宋、南宋、西夏、金、元和明等朝代,最早为西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铸的四铢“半两”,最晚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始铸的“洪武通宝”,前后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共78种。按每枚铜钱3~5克计算,当有50万枚左右。且大部分钱币保存情况较好,制作精致,钱文清晰,特别是元末起义军铸造的钱币,由于发行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存世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据分析,该批窖藏铜钱的入藏时间在洪武廿七年(1394年)至明永乐九年(1411年)之间。此时,纸币开始面世,但人们对纸币都不认可。为了强推“大明宝钞”,洪武帝命商贾所有铜钱不得行使,依数向官换钞,并严禁金、银流通,各铸钱局也停铸。民间于是将铜钱存放起来以备后用。
方孔铜钱,人们亲切的把它称作“孔方兄”。这种方孔铜钱始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的“秦半两”而止于民国初年的“民国通宝”,持续时间长达2250年,在世界钱币史上堪称之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在公元前210年统一货币,全国范围内推行方孔圆钱,方孔圆钱遂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制。期间虽有前述洪武皇帝强推纸币却以失败告终,直到民国时期为银元取代。
(秦半两)
(面额为四百文和一贯的大明宝钞)
那么,中国的铜钱为会何采用内方外圆这一独特的形式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帝王们认为,是象征君临万方,万宇一统,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钱制上的反映。工匠们认为是为了方便。相比刀币布币,圆形的铜钱铸型更方便,携带起来也方便。圆钱铸成后须将周边修锉齐整,而逐个修锉费工耗时,于是工匠将钱中央开个方孔,这样,用方形木棍将若干圆钱贯穿一起修锉,铜钱既不会来回转动又提高工效。而商人们的解释更直接――外圆内方,本身就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则:态度上和蔼可亲、圆滑周到,谈到实质价格则锱铢必较、绝不退让!
和人民币有圆角分的不同单位一样,铜钱也有不同单位,这就是“文”和“贯”,一文就是一个铜钱,一贯是一千个铜钱贯穿起来。很多人都看过京剧《十五贯》,舞台上那个獐头鼠目、浑身上下没有四两重的娄阿鼠,偷了人家十五贯钱还把人打死了。这是一出名剧,都爱看,却没人想过娄阿鼠身上那十五贯钱有多重!十五贯钱就是一万五千枚,按最轻的铜钱3克算,也有90斤重呢,比娄阿鼠的体重还重,还要在舞台上闪转腾挪,简直是个重体力!现在看来,那时候的人就是傻,就不知道开开印钞机使劲印,多印些大面额的揣在身上多方便呐。可话说回来了,纸币真的就比金属币好吗?这个问题咱们留待明天再讨论。
(《十五贯》中的娄阿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