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旋律

标签:
雪情感 |
分类: 午后斜阳 |
说它及时,是因为下雪的时间,“及时”的选择在了我们荒友今年第一次聚会的时间――1月3号。这个日期是在去年的最后一次荒友聚会上定好的。按照排班,这次该小荫做东了,于是小荫在去年就定了这天的聚会;而关于下雪的决定,却是由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在两天前的1月1号公布的。所以,是我们聚餐的决定在先而下雪的决定在后,是雪赶过来和我们“及时”的。
看到雪下的这么大,怕路上不好走,我们多数人都不约而同的提早出门。长志夫妇更是早早的出了门,以便路上有更多的时间在难得的雪景中秀一把浪漫。看到他们得意的向我们展示的那些照片,我不禁感慨: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能这么浪…呃 漫!
当然也有因家远堵车而没能按时赶到的,小荫不得不冒雪站在餐厅外的路边等候。长志正在给坐在窗台上的我拍照,看到了在路边徘徊的小荫,忽然就玩心大动,给拍了下来。我们看了以后给起了个标题:雪中在人力市场外徘徊的河南老民工!
然后是合影,然后是上菜,然后是茬酒,和这几十年里数不清的聚会并无二致。
酒足饭饱,道一声再见,就又都冲进了归程的风雪中。
这场雪和近些年北京的那些“非典型性下雪”相比,要典型的多。以往的雪,要么落地成水,要么冻结成冰。就拿我生日那天北京那场雪来说,雪很大,雪花也很大,雪下得也密集,树上地上积了厚厚一层,可雪一停,就很快变成了满地泥水。而这场雪则不同,气温低,空气中湿度也低,所以即使雪下得很大,也不会结成大片的雪花飘落,而是化作漫天的雪粉,被大风裹挟着,成团成团的抛撒下来。低温低湿,使得落下来的雪始终保持松散的颗粒状,堆积在地上、树杈上、房顶上,不凝不化,看上去,更像典型的冬雪。
天很冷,地上的雪没过了脚踝,走在松散的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风把高处的积雪扬起来,吹打在脸上,生疼。风雪也好像吹扬起了一些有关雪的记忆,有些恍惚,似曾相识。那时候,在东北,冬天,到地里挖排水沟,风,也是这么冷,也是这么硬,吹起的雪粒雪渣儿打在脸上,也是这般生疼;那时候,在东北,冬天,到山里遛狍子套,坡上的积雪,也是这么厚,也是这么松散,迈步积雪,也是这般咯吱咯吱的响,……。
忽然就很喜欢这踏雪的声音,很温馨,很亲切。于是刻意挑墙边雪厚的地方走,很满足的倾听来自脚下的雪的声音,那是一首印象派风格的冬天的旋律:咯吱,咯吱,咯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