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和高贵

标签: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普莱特斯特劳斯华尔兹玛祖卡波尔卡蓝色多瑙河 |
分类: 随笔 |
听了一场很棒的音乐会――央视转播的201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还是金色大厅,还是维也纳爱乐乐团,而指挥则是85岁的乔治.普莱特,一位可爱的法国老头儿。
我进入 “演出现场”时,音乐会已经开始了,是约翰.斯特劳斯的《蝙蝠序曲》。赶快找地儿坐下,把音频接到组合音响,调整到回声立体声播放档,音量适当调大些。都忙乎完了,才仔细环顾了一下现场。
金色大厅金碧辉煌,数万朵鲜花装点着乐池、回廊和大厅前后的罗马柱。男士们一律西服正装,女士们则是华贵而不妖艳的礼服。装帧考究的节目单人手一册。
据说,新年音乐会的门票,在一年前就预定一空了。前半段,都是斯特劳斯父子的作品,老约翰,小约翰,爱德华;圆舞曲、玛祖卡、波尔卡。华尔兹的雍容,玛祖卡的典雅,波尔卡的热烈,交替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整个音乐会现场,就像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大Party。
看看那曲目,绝大多数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蓝色多瑙河》《蝙蝠》《晨报圆舞曲》自不必说,奥分巴赫的《船歌》也是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的。但,无论乐曲是欢快的、还是诙谐的,其全奏部分却都一定是辉煌和宏大的。这辉煌,你在斯特劳斯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就像在国王加冕的现场,就像在将军凯旋的现场。当天演奏的作品中有一首,《音乐、美酒和女人》,你同样听不到一点儿轻浮,同样是圣洁和辉煌。也是,在上流男人社会看来,音乐、美酒和女人,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值得真心歌诵的东西。
坐在这金色的殿堂,耳畔是永恒的经典,你能感受到的是高贵,是贵族。对,是贵族!
贵族,他绝不是中东那些石油富商,他绝不是俄国那些天然气寡头,他绝不是山西那些黑心矿主,也绝不会是炒高汤臣一品的温州炒房团。贵族,不是身外的拥有,而是骨子里的拥有。贵族,是骨子里的高贵。他可能只有音乐、美酒和女人,但,有这些就已经足够了。这种贵族文化是排他的,它排斥下等,排斥下三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欧那些国家多数都不是移民国家。在多瑙河畔,在莱茵河畔,你很少能看到那些来自世界最穷困、最不安定地区的人的面孔,因为他们永远无法融入《蓝色多瑙河》,永远无法融入《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些东西太美太高贵了,而他们,距这些东西也太过遥远了。
音乐会在继续。听斯特劳斯,不会有人狂舞荧光棒,不会有人尖声惊叫,因为,斯特劳斯不会让你热血沸腾。事实上,我在听斯特劳斯的时候,不仅没有热血沸腾,相反,在听到他最美的乐句时,会有一丝心悸,会有由内而外的微微的颤栗,甚至会起鸡皮疙瘩,这或许就是那个苏轼说的“高处不胜寒”的原因了。
从1939年至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走过70个年头了,一个又一个指挥大师站在了金色大厅的指挥台上:卡拉扬、小泽征尔、祖宾梅塔、马泽尔、阿巴多、穆迪、普莱特。但是,不变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不变的,是斯特劳斯;不变的,是《蓝色多瑙河》。此外,永远不变的,还有结尾的曲子,老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1
1 1
一切都是那样的传统;一切都是那样经典;一切又都是那样的高贵。也许,一切美好的东西,正是在这传统、经典和高贵中,才得以传承,才得以延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