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

标签:
让我们荡起双桨颐和园同学昆明湖情感 |
分类: 午后斜阳 |
(前排左一是45年前的我,自己看着都感慨不已。)
现在越来越相信返老还童的说法了,好像愈到老年,童心愈重。
本月3号我们同学聚会为张涛庆生。(见博文《生日年》)席间,提起那张45年前在颐和园的合影照片。于是,有人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不重游故地!就在当年我们照相的地方再合个影。还有,还要划船。”
响应都很热烈!于是定了下来。两项主要目标:照相;划船。
也像小时候要去春游一样,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担心,一直在盘算要带些什么,相机、水、咸鸭蛋、煮花生、纸巾、榨菜、墨镜……。还有,会不会堵车,有没有座儿,想的晚上居然没睡好觉。
印象中坐公共汽车去颐和园,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记得只有一趟32路,从动物园到颐和园的。这次既然是旧地重游,我决定再坐公交去。上网一查,哇塞,居然有十多趟。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离家最近的808路。
很怕堵车,离约定集合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就上了公交车了。可是,越走就越觉得不对劲了,过了中关村,应该左拐,顺北京大学南墙路西行,然后右拐沿北京大学西墙往北。路不宽。虽然路边北大西墙还依稀可辨,可对侧就完全不是了,应该是破旧的教工宿舍才对,路边还应该有一个很小的小庙。现在,却完全是崭新的高楼大厦。感觉看哪儿都是“大观园”。忍了半天,问了年轻的售票员,被告知路线没有错,但808不到颐和园东门,而是到北宫门,让我在西苑下车。
下了车还是没有方向感。在别人指点下,走到了正对东门的同庆街。路两边仿明清建筑,让我更有了人到大观园的感觉。直到看见那个熟悉的牌楼,才最终确定自己到了。想起以前,牌楼后面就是32路总站,什么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的,排长队挤车,那场景好像就在昨天,不禁兀自哑然失笑。
因为事先有同学作了安排,我们被带领穿过文昌院,直接来到游船码头。考虑到湖面有风,且都一把年纪了,不适宜那种传统的手摇双桨的木船,只能让我们上了脚踏的玻璃钢船。我们自嘲:“年纪大了,手脚都不分了,就以脚当手吧!”
终于重新荡漾在昆明湖上,歌声也重新在心中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有人回忆起,刚才上船的码头岸边,正是当年下水游泳的更衣处。那时候在水里一泡就是半天,现在恐怕……!唉!只能望湖兴叹喽!
钻过西堤的玉带桥(还是习惯叫它罗锅桥),我们的三条船进入一个小河湾,河岸两边都是桑树,密密实实的桑葚把枝条一直压弯到水面,站在船上就可以够到。摘两颗放到嘴里,很甜,却没有人多吃,甚至还有人提醒:会不会打过农药。想起小时候爬树偷桑葚,摘了就放在胸前白背心里,下树时不小心,一抱树干,全都挤烂了,白背心染成一片深紫,根本洗不掉。那时候怎么就没有农药这个概念呢?而且,那时候的桑葚好像更甜一些。
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面”,一些久远的记忆也在水面上随波抖动:68年初夏,我们班同学当兵的、插队的、去兵团的,都要各奔东西了,分手前,又相约来到颐和园。中午时分,弃船登岸,就往西沿着大湖的湖岸,盲无目标的走。依依惜别的沉重,每个人话都很少,就这样默不作声的走啊,走啊,直走到太阳落西。
从后山河湾往回划,湖面的风开始一阵紧似一阵,有点儿顶风,脚下紧蹬,船却走不快。心里暗自庆幸,这要是手摇桨,怕两手泡也划不回去了。这要在以前!哼!
算啦,好汉不提当年勇了,毕竟不是当年啦!
找到当年照相的那只青铜麒麟,周边都是来京旅游的团队。好容易看准一个空隙,终于完成了我们“原地再合影”的心愿。两张照片放在一起,非常精确的诠释了四个字:“物是人非!”
.
(看见我了吗?前排左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