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山印象之二十三 那年,那一场大火

(2008-03-11 23:23:34)
标签:

生命

感悟

生活记录

情感空间

人文/历史

知青

杂谈

老照片

分类: 云山印象-我的东北知青生活

去年我们回云山农场省亲时,专程去了烈士墓。烈士墓在六连到团部之间的公路北侧,离路边约百米。原来荒草掩映的陵区,已被回来省亲的知青捐资修葺一新:从大路到陵园新修了一条宽敞的专用路,路两旁种上了笔直的杉木,陵园四周建起了围栏。由于没有事先联系,我们只能在锁上的大门外,透过围栏向里张望:陵区干净整洁肃穆,陵墓已不是原来低矮的土包,被人们用水泥重新加高加宽,一座一座整齐的排列着,墓前树立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鲜红色的墓主人名字格外刺眼。整整26座墓碑!整整26条被永远定格的年轻鲜活的生命!

4.18!对于每一个云山人,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1970年,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一些。还不到4月中旬,草甸子上的积雪就已融化了,在低洼地方积成小水洼。齐腰深的野草,经一冬的风吹雪压,大都倒伏在地,形成了厚厚的草毯。眼看表层的土地开始化冻,垦荒者们将农具、拖拉机检修完毕。为了防止过厚的浮草堆积缠绕犁铧,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都要进行烧荒,把荒草烧掉,草木灰还是很好的肥料。你们可能会认为,草甸子上如果着起火来,一定是烈焰冲天,非常壮观。其实不然。北大荒的草又高又密,像一个巨大的干草堆,大量的可燃物同时燃烧,火焰会瞬间爆燃上升,在火场上空形成一个巨大的低气压,周围的空气借着风力迅速补充过来,所谓风借火势、火借风威,三四级的风力转瞬之间就被加强到八九级,像一个巨大的热带气旋,时速能达到七八十公里,人绝对是跑不过它的。火场中心低压区的干草得不到充分燃烧,就变成浓烟急剧上升。所以,你基本上是看不到火的,看到的是一堵几层楼高的烟墙,是一道绵延几百几千米的黑黄色的烟幕,像肆虐的海啸一样奔腾翻卷呼啸而来的,以排山倒海之势,将面前的一切化为灰烬。所到之处,一片焦土。烟尘直薄云端。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这种烟云从各处升起。但是那一天,1970年4月18日,从5连方向升腾的烟云似乎更浓更黑更高,遮天蔽日,给人不祥的预感。果然,广播里传来消息,跑荒了!!(火超出了可控制范围)有人被烧了!要求各连紧急支援。然而,当人们赶到现场时,一切都过去了:火头早以远去,没有了明火,没有了浓烟,视线之内,焦黑一片,只有散落各处的百十来个“黑土堆”,冒出屡屡青烟,那,正是被大火吞噬的人!人们发疯似的冲向冒烟的“黑土堆”,把他们小心的翻转过来,立刻满眼的惊骇和恐怖:烧焦的衣服碎片贴在身上,烈焰使伤者的头部肿的老大,五官已无法分辨,口鼻处只剩下凹陷的孔洞,皮肤开裂,血水流淌。暴露的手脚都被烧焦。惨不忍睹!人已经成了松散的一堆,不能抱也不能背,只能用工作服把人轻轻兜起来往路边的车上抬。团部的卫生队无力处理这样严重的烧伤,死伤的百余号人就都暂时安放在紧邻路边的团部招待所,等待往师部医院送。

招待所里医护人员忙成一团,呻吟声叫喊声此起彼伏。招待所成了人间炼狱!最危急的是那些濒临窒息的伤员。事实上,在大火中被烧死和严重烧伤的,多是因为在惊慌中大口呼吸而被灼伤呼吸道,引起气管支气管水肿、粘膜脱落阻塞呼吸而窒息。现场只有一个职业外科医生,情况太过紧急,没有消毒设施,没有手术包,没有助手,发现有伤员要窒息,他就跑过去,左手把伤员抱在怀里,右手拿个刀片,顾不上麻醉和消毒,一刀切开气管,插进一根管子,让伤员能够呼吸,如果不是他,不知有多少伤员要窒息死在招待所里。

我们连的车开到团部就被截下来了,因为现场的伤员已经拉到招待所了。招待所门口有人把守。我也只是在窗外看了一眼,没有看到人,只看到了白布单下露出的一只手,至今记忆犹新:焦黑、枯干、恐怖的弯曲着!和动画中魔鬼的爪子一模一样!

那天,那一场大火,让26个知青永远的留在了黑土地,更让七八十个知青在今后的几十年里,要以“非人”的面目,面对日益残酷的世界。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想到这几个字:生不如死!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垦荒中,年年烧荒,却从未发生这样的惨剧?!实际上,在文革之前,在知青到来之前,烧荒打火是有着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程序和经验的。烧荒之前,都要打防火道的,就是人工在下风头预先将草烧掉;打火时只能站在烧过的地方追着火打,不能站在没有烧过的地方迎着火打;如果火头过来了,不能顺着风跑,必须将棉衣脱下浸湿,包住头趴在地上屏住呼吸,这样瞬间烧过去的火只会灼伤后背的皮肤,不会造成面部和呼吸道的损伤。这些老职工都懂得。事实上那天也有老职工嘱咐过。但那天,在那文革的疯狂年代,当大火扑过来的时候,喊出来的口号却是:“火场就是战场,火光就是命令,兵团战士们,迎着火冲上去!”!在这口号的感召下,知识青年变成了无知的牺牲品。

94年秋,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现国博),举办了名为《黑土地》的展览。作为对那段历史的纪录,26个知青的姓名和照片赫然出现在展会的墙壁上。那一动不动站在相片前老泪纵横的白发人,应当就是照片上人的亲人吧!

知青,一个永远不应该被遗忘的名字!

云山印象之二十三 <wbr>那年,那一场大火
(70年6月,大火过后两个月。摄於我家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