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生活记录情感空间人文/历史知青杂谈 |
分类: 云山印象-我的东北知青生活 |
前些天在媒体看到年轻军官孟祥斌为救一轻生女子而牺牲。金华人把他树为英雄。媒体在报导时隐去了英雄牺牲前奋力托起轻生女浮出水面时对围观的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撑不住了!”
我也被英雄感动着,但我知道这位英雄不属于我们的那个年代,不如我们那个年代的英雄高大、完美。那时候,我们那一代人心里多少都有个英雄情结,特别是那些和平年代的英雄,离我们更近: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刘英俊舍身拦惊马,很多。这些英雄有个共同的特点,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把自己的安危放在一边,去奋力抢救他人生命、抢救国家财产。英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往往都有一句惊世骇俗、留名千古的豪言壮语,说的最多的是:“不要管我,救……要紧!”那个年代非常强调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这些英雄的感人事迹,宣传画上英雄的高大形象,和“不要管我”这样经典的豪言壮语一起,印入了我们年轻的心。潜意识中都认为,如果自己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也能像英雄一样冲上去,一定也能豪迈的喊出“不要管我”。
但是我们太年轻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的!
有一年欠收,连里就此搞了一次政治活动:组织知青上山采橡子。橡子是柞树的果实,圆圆的蚕豆大小,剥开外皮,里面的果仁像板栗,但粗糙苦涩。老人们提到日伪时期配发的橡子面,就是用这个东西磨的。连里组织采橡子,是想替代粮食喂猪。每个人拿条麻袋就跟着上山了。东北的山里多是柞树,不用半天,每个人肩上就扛着小半麻袋了,大概三四十斤。一行十来个人说说笑笑的下了山。回连的路上,要跨过一条小河:小七虎林河。小七虎林河是山上的雪水流下来在草甸子上多年切割形成的。由于地面厚厚的草根草皮牵扯着不崩塌,河岸不像一般平原那样的平缓漫坡,而是像水槽一样立陡,两三米宽,一两米深。河上架着一根圆木权当作桥。年轻人步子大一些,三四步就跨过去了。走在后面的男孩是个北京知青,个子小,大概也就一米六,胆子也小,别人都过去了,他还在彷徨,大家催他,“快点儿!”他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桥,错着小碎步往前挪,颤颤巍巍的刚挪到中间,一看水面,心里一慌,身子一晃,“扑通”一声,掉到河里。听见声音,我们都回过头来,只见在水中挣扎的小北京一手死死的抓着肩上的麻袋,一手高高的举起来,边挥边喊:“不要管我,橡子要紧!”听他这么一喊,我们都笑起来,对他说:“你别扑腾了,扔了橡子,站起来吧!”他迟疑了一下,丟了橡子,扶着河床慢慢站起来--
河水刚到小腿肚子!我们笑的更利害了。
但我自己却是真真实实的错过了一次可能成为英雄的机会。
那时我已经调到兽医站了。有一天我套上大种马去拉木头。此前我曾介绍过,我们站里的大种马都是从苏联引进的优良品种,个儿高力气大,拉个马车玩儿似的,一点都不费力。拉上半车圆木,我赶着马车往回走。前面是个漫上坡,到坡顶一拐弯就到家了。那马见快到家了,回家心切,步子越来越急,低着头弓着身子,直往前冲。我心里有点儿紧张,勒紧了手里的缰绳,想让马慢下来。正在这时,坡顶开来一辆大卡车,发现我们时已经离得很近了,我赶快牵住马贴到路边,司机见状,一路鸣着笛,呼啸着从我们旁边开过去。就在错车的一刹那,我的马毛了(惊了),撒开四蹄狂奔起来。我的脑袋瞬间死机了,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反应――也不知道松手,也不知道去拉手刹,两手下意识的紧抓着缰绳,被马拖着往前跑,跑了没两步,人就腾空了,手一松,眼一黑,连“完了”两个字都来不及想完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了,两条腿巨疼,一点儿都动不了。原来我倒地后马车从左大腿和右小腿斜着轧过,特别是右小腿,迎面骨那本身就没有肉,硬碰硬的轧过去,搁谁也受不了。我问他们,我腿断了吗,他们说,可能没有断。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确认没有骨折,就把我拉回兽医站躺着去了。半个月以后,我才能勉强下地了。
过后我经常想,为什么当时我什么也没喊,别说“不要管我”这样经典的用语,哪怕冲前头喊一声“躲开!”也是好的呀。就算当时慌了,情况紧急,来不及喊,被救醒以后也该问一声“马怎么样?”或者“没伤着人吧?”。可是都没有。每每想到这,心里总是感到沮丧和懊悔。一个绝好的机会,就这样被我错过了。
当然现在不会这样想了,看着右腿上留下的伤痕,更多的是庆幸:那么重的车轮轧过去,居然没有轧断,念好吧,否则到老了,可真要受罪了。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成为英雄,首先骨子里就要勇敢不怕死,另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要冷静沉着应对。看来,我是成不了英雄了,对不起。
(当年典型的时装:绿军服,藏蓝裤,白边懒汉鞋,军挎(里面可能是报纸裹的菜刀),寸头,一付爱谁谁的神情。有点儿英雄气势。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