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山印象之十六 黑窝头

(2008-01-23 16:23:05)
标签:

生活记录

人文/历史

感悟

情感空间

杂谈

分类: 云山印象-我的东北知青生活
69年,农场遭遇了一场重大自然灾害-早霜。

北大荒没有春秋两季,8月份还是酷暑难耐,9月份就阴雨绵绵甚至可能下雪。

那时候,农场主要是种冬麦、玉米和大豆。冬麦在七月份就夏收完了。经过8月份的长日照、大温差,漫山遍野的玉米窜起两米来高,茎干粗壮、叶子油绿,硕大的玉米棒子开始抽穗扬花灌浆了。只要再有个把月的阳光,金黄饱满的玉米粒就会从玉米棒子中探出头来了。但是那年没有。先是连续半个多月的连阴雨,玉米灌浆就放缓了,阴冷阴冷的秋雨打在身上,一直冷到心里。好容易雨停了,一阵紧似一阵的北风却更让人揪心了。终于有一天早上,大片的玉米叶子耷拉下来,有经验的老职工一看就知道――完了,遭霜打了。由于连日阴雨,那玉米只灌了半浆,霜一打,一层皮、半包水,瘪了。被雨水泡烂的地,人和车都进不去,拉不回来,眼看着渐渐倒伏在地上。等一个月以后地上冻了,再去车拉回来,已经全捂了(霉了)。

上面提到农场的三种主要作物,以大豆最有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产大豆,但以北大荒的大豆最有名。其他地方的大豆是长圆型的,唯独东北大豆(我们都叫黄豆)是圆的。大豆生长的七八月份,正是北大荒日照最长的月份――每天早三点就出太阳了,晚上八点来钟太阳才落,再加上北大荒土地肥沃,所以大豆子粒特别饱满,出油率高。绝大部分都用于出口了,少量农场留下来榨油。那时探亲,知青主要带两样东西回家:黄豆、蜂蜜,那在当时是非常俏的。农场的白面也很受欢迎,有一些城镇单位,开车一二百里,上农场来换点白面(当然还得有点儿关系)。由于大部分都要上缴国库,农场留作口粮的麦子,只能满足全年口粮的一半左右,不足的部分就是玉米面了。可那年玉米遭霜打了,没成,根本没法磨玉米面。

苦日子就这样来了。

由于小麦的大部分已经交到国库,余下的麦子只能够口粮的一半,必须省着吃。因此,那个冬天,劳累一天的知青,拖着疲惫的身体到食堂打饭时,只能领到一个馒头,然后就是从地里拉回的老玉米。饭盆里的老玉米棒子,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人吃的东西:捂了的老玉米一蒸,散发出浓重的霉味儿,玉米粒瘪瘪的,土灰色。吃到嘴里,一咬一股臭水,实在难以下咽。男生们把这戏称吹口琴,女生们则关上宿舍门,看着这黑臭的东西,委屈的偷偷哭。稍微饱满一些(半饱)的则被拉到加工厂磨玉米面(后来荒友告诉我,实际上是直接拉到猪号,用给猪加工饲料的粉碎机粉碎的)。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小麦玉米之类磨完面,都要过箩筛去麸皮,可那年没有过箩,因为如果筛去麸皮就没东西了。(按现在观点,这就是全麦了,是时尚的健康食品。)粗糙黑臭的玉米面根本捏不成窝头,上锅一蒸就散,必须掺上少量白面才能成型。黑窝头吃到嘴里,像满嘴臭锯末子。有些知青悄悄地切下一片黑窝头寄回家,可还没有出农场就被截下来,成为大会上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活教材。但仍有个别漏网之鱼(通过农场外的地方邮局)寄到了家长手中。知青的家长都是相互走动的,消息迅速传开了:孩子们在东北挨饿了!家长们立即炸了窝!哪个孩子不是家长的心头肉啊!想想看,都是些才十六七的孩子,现在这么大的孩子有的还家长给穿衣服呢,可那些千里之外北大荒的孩子,独自一人,远离父母,受累受冻,还要挨饿?!家长们可受不了了,有的家长不顾一切的冲到兵团,要把自己的孩子领走。当然那个年月,孩子是领不走的。

知青们开始“自己动手”:到马号偷豆饼的有之;黑夜到水库偷鱼的有之;偷老乡家鸡鸭鹅狗的有之。猪号丢弃的死猪仔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谁手里有吃的东西,那可就牛了。我就是一个。

我那个时候在打夜班烧炉子。严格说,是在烧火墙。很多人知道火炕,其实火墙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炉子中烟火走的是隔断墙中的烟道而不是炕道。炉子安在走廊里,每个炉子连着一面火墙。我负责烧宿舍和菜窖的十几个炉子。晚上十点以后,头头们都睡死了,不会来查房了,我就开始行动了。到菜窖“装”上满满一书包土豆,把炉子捅得旺旺的,烧红的炉盖上铺上一层炉灰,上面码上土豆,再用炉灰盖满。要不了多一会儿,烤土豆的香味就弥漫在走廊里了。把烤的焦黄的土豆从炉灰中扒拉出来,放进书包里,轻轻推开宿舍门,往好朋友的被窝里塞上一个、最多两个烤土豆。当然,我只给跟我不错的人,我看不上的肯定是不给的。(不好意思,嘴脸有点丑陋。)那年月好像没人说谢谢,报给你一个笑脸后,就立即把脑袋缩进被子里去享用了。没有一个人是三口两口吞下肚的,更没有人扒皮吃:一是那土豆皮烤得焦黄焦黄的,香味扑鼻,再有那么金贵的东西,谁舍得仍啊。往往是用被子蒙住头,把土豆放在掌心反复摩挲,充分享受它的滚热和馥郁。然后一小口一小口的放进嘴里:满口的香糯甜软。伴着滚热、伴着香甜咽进肚里的,还有满足和酸楚的眼泪。

我的很多荒友们对我说,看了我的博客,心里酸酸的,想哭,想流泪。估计看了今天这篇东西,有的人又要流泪了。但我不想你们哭,那毕竟是我们的一段经历,也正是这些经历把我们和北大荒、和那个年代联系在一起,成了我们的一段宝贵的精神和情感财富。我要求你们看了这些东西,能会心的一笑。不过,我允许你们笑的时候,眼角挂着泪花。

(那时候要是有这么多面瓜该多好啊!)

云山印象之十六 <wbr>黑窝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