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0年前,Hilma af Klint。

(2015-12-04 10:25:13)
标签:

九月

分类: 绘画

展廳入口,關於她的文字簡介,最後一段話。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af Klint 為未來畫了畫。”

 

她開始探索和正式表達抽象繪畫時,是1906年,那年她44歲。
但在生活里,她公然示人的一直是具象畫家的面目。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這張自畫像,裡面有種難以言喻的神秘氣氛蔓延。一片游動藍色,每一絲髮梢間,都仿佛暗暗旋轉和閃爍。而她只是微低著頭,眼睛仿佛注視著什麼,又仿佛什麼都沒看見。。。。。於是整個人都好像在,又好像并不在。這種奇異的暗然流離,在她後來有些抽象作品里出現的更加明顯。


 

而她還有一類具象的風景作品。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说实话,我很难将这样的风景画和她那些活著時秘不示人的大量抽象作品連接在一起。
這樣明朗寫實的描繪自然,想來正是她當時所處社會最喜聞樂見的一種繪畫表達。


希爾瑪 . 阿芙 . 柯玲特(Hilma af Klint, 1862-1944),瑞典人。今天知道她并不是因為這些具象畫,而是她生前秘不示人,甚至留下遺囑要在她死後20年方可示人的眾多抽象畫。
她留下1000多幅抽象繪畫,以及125本創作筆記。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畫展給她的標題“抽象先驅”,并不誇張。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因為她開始探索抽象繪畫的時間,是比世界美術史上公認的“抽象藝術的先驅”康定斯基,蒙得里安,馬列維奇要早。


 

 

 

 

 

 

 

 

這樣的作品,在今天的世界也許不會引起太大反響。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但若將時間往前倒回去100多年,知曉這個女子當時所處的整個時代,以及她當時生活的瑞典,周圍的藝術世界是怎樣的,才會對她感到真正的敬意和珍重。


100多年前的北欧,和当时最前衛的巴黎比起来要保守的多,因而才有会有易卜生(挪威)1879年《玩偶之家》(又譯《娜拉出走》)首演之时在當時社會陡掀风波。戲劇里的娜拉作為女性不再顧忌,离家出走時那種毫不回頭的決絕,惊动了當時整个欧洲,甚至波延到40多年後,20年代的中國。
1879年時,希爾瑪17岁。那時的她正是對精神,宗教世界最有興趣探索之時——這種探索,將持續到她後來的生命里。

 

她同時代(几乎同龄)瑞典當時(也是現在)最著名的兩個本土畫家,他們的作品。

卡尔 . 拉森(Carl Larsson,1853—1919)。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安德斯 · 佐恩(Anders Zorn,1860——1920)。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由此可看出當時瑞典的主流世界的偏愛所在。她的抽象畫在她當時所處的環境里顯然是極不合時宜的。

 

而她鄰國挪威,最蜚聲世界的爱德华 · 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蒙克的這種畫法在當時挪威能得到認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從年輕時代起,就旅居西歐。他最經典的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並已得到當時前沿美術界的認可。他再回挪威定居,已是他46歲之時。

 

事實上,同時代挪威繪畫最主流的代表是 Christian Krohg (1852 – 1925)。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而北歐丹麥部分最著名的是 Peder Severin Krøyer(1851 – 1909)。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由此可看出當時她身處的瑞典當地,乃至周別北歐世界的主要潮流走向。而她並沒有如上面這五位畫家那樣,在個人畫風穩定下來之前,周遊世界,并在外僑居多年,有機會充分吸收當時以巴黎為首的最前衛的藝術風潮和意識。
她沒有那樣遠行,只是呆在瑞典,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堅定地探索她稱之為“更高意識”(higher consciousness)的東西。

 

她的一生里,在我目前能查找到的资料里,除了1896年(38歲)和其他四个女子一起成立了一个"五人幫"(The Five,不知怎么翻译合適,暂這麼寫吧)的个人私密小组。就是认识了鲁道夫 · 斯坦纳(Rudolf Steiner,奥地利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華得教育的創始人。)並在58歲在瑞士再見斯坦纳時,加入了他新創立的“人智學”(Anthroposophical Society)學會。

關於“人智學”,和她們創立“五人幫”的訴求,今天暫不再這裡過多深討。
今天我們只說畫。

 

 

 

 

 

 

 

這次畫展的畫很多,選取最有代表的幾幅吧。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五人幫”的宗旨就是無論創作繪畫,還是寫作,都要採用“無意識”的方式來做,因為這才真正體現了“更高意識”的存在和指引。而她們之間自己的交流也是屬於“更高意識”的交流。


我不能確切說清她所說的“更高意識”究竟是指怎樣的一種感受。但顯然,這樣的“靈”在她的認知里不是從神那裡來,更多的是從自己心靈里而來。
她的思索貫穿到了作品里,好比關於宗教,她這樣表達。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關於基督教。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關於佛教。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關於伊斯蘭教。

 

艾爾瑪當時所處的北歐,是比現在更加凸顯男人話語權的世界。也許因為如此,她隱藏了一部分真实自我。在生前,她在瑞典参加过一些画展。(主要在Norrköping 和 Lund),但所有参展作品都是具象绘画。這些抽象創作她只是自己画着,只有很少量的人看過。

在她死後,她的侄儿(她一直獨身)遵照遺囑20年後(70年代)將其捐獻給瑞典現代博物館,當時是被拒絕的。也是直到2008年,才有了第一個完全屬於她抽象畫的個展——展品不多,59幅,在巴黎的一個小博物館里。

 

她的畫裡,我感到她在嘗試用“男人”的方式思索。但很多畫還是非常明顯可以感受到那種骨子里往外发散的女性氣質。
尤其是這一組。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這組畫是很大的,站在它們面前的當下,很感動。

這種滲透而出的女性氣質,安静而迷人,里面有一种真正的优雅轻柔蔓延,喜欢。

 

而同時代的比她更晚開始抽象創作的另三個“抽象先驅”的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1866-1944)。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至上主义之构成:白上白》(1918)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和她比起來,他們的作品裡面洋溢出的“男性氣質”確實和她是不同的。
不能就此評說高下,我甚而認為正是如此她才這般特別。而且當她開始慢慢被世人知曉,世界藝術史該要為她重新改寫——她在她的時代里,所有這些嘗試和表達,值得記錄在冊。

 


 

 

 

 

 

 

 

 

在做這些比對的時候,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數字重疊,好比1944年。
就在這一年裡,她,蒙克,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相繼去世。他们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却又仿佛冥冥中自有属于自己的某种定数。


最有意思的在於,在康定斯基還在畫具象畫時,她和他曾有過短暫的交集————在當時的“波羅的海聯展”(baltic exhibition,當時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聯合展,1914年。展出地点是瑞典南部 Malmö , 康定斯基代表俄國,她代表瑞典參展)。
那次的交集,是因為具象畫。而他們從此各自探索抽象世界時,卻再沒有過任何交集。卻又奇異的在同一年里相繼離世。
生命里一定有很多奇異密碼,只是我們常常太過無知和輕視,由著它們在眼前緩緩飄過,無知無覺。

 

她的畫裡感觸最深的是這幅。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瞬間想到《黑天鵝》。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黑天鹅》(Black Swan ,美国,2010)。

 

那不算是一流的电影,但內裡那種妖异森然,黑白剎那難分的氣氛一直沒忘,看到這張畫馬上就想起來。
她的画裡並無电影里那麼撕裂,但疼痛卻也是相近的。

 

這個出生在城堡里,祖上有著貴族封號,超越了周邊世界,甚至整個時代的奇特女子。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她是高貴的,卻也真的孤獨,孤獨的只能常常与自己共舞。

 

 

 


 

 

 

 

 

 

 

 

後記:這博物館,第一次來,很喜歡。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100年前,Hilma <wbr>af <wbr>Klint。

 

           这天陽光,很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