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血管病
心肌缺血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结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竞争性、可逆性拮抗β肾上腺素能刺激物对各器官的作用,在心血管急症治疗如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纠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分类与药代特征
β-受体阻滞剂根据其对受体阻滞的选择情况大体上可分为:1)非选择性: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2)β1选择性:对β1受体有更强的亲和力,并呈剂量依赖性,但大剂量使用反将使选择性减弱或消失。此外,一些β-受体阻滞剂还可阻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外周血管扩张活性(如卡维地洛、拉贝洛尔)。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奈洛尔、噻吗洛尔等迅速被胃肠道吸收,但在胃肠道和肝脏被广泛代谢,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当肝血流减少如老年、心力衰竭、肝硬化等时,药物容易蓄积。脂溶性药物半衰期短,平均约1-5小时,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中枢作用较明显。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艾司洛尔等胃肠道吸收不完全,以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从肾脏排泄。药物半衰期长,平均约6-24小时,与其它肝代谢药物无相互作用,甚少穿过血脑屏障。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
2 药理作用
生理状态下,不同组织器官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存在差异,病理情况下的β受体也有所变化,例如,正常心脏心室肌βl受体与β2受体密度的比值约为75%∶25%,心力衰竭时心肌βl受体密度明显下调,β2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动、静脉血管以β2受体为主,介导血管扩张。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如下;
2.1
抗心肌缺血: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和减低收缩压进而降低心脏耗氧量。
2.1
抗高血压:降低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II产生,阻断突触前α受体、增加交感神经末稍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中枢缩血管活性。
2.3
抗心律失常:心脏直接电生理作用(减慢心率、抑制异位起博点自律性、减慢传导和延长房室结不应期);下调交感活性和抗心肌缺血,改善压力反射。
2.4
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期充盈和冠脉舒张期灌注;减少心肌耗氧;抑制儿茶酚胺诱导的脂肪组织游离脂肪酸释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上调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心肌过氧化应激。
2.5
其它:抑制β肾上腺素能通路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斑块破裂;β肾上腺素能通路重新敏感等。
3 临床应用
3.1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
众多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限制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梗死,降低致死性心律失常与死亡率包括心脏性猝死(SCD)。口服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无禁忌症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阿片类制剂无效的缺血性胸痛、复发性胸痛以及需同时控制高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应考虑静脉用药。
心肌梗死后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患者存活率提高20%-25%,这个益处与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溶栓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重建术等治疗无关,也与年龄、种族、糖尿病、血压、射血分数、心率、肾功能无关。此外,新近研究证据表明,对即使合并下列病症的心肌梗死病人,β-受体阻滞剂减少再梗死和死亡率的益处可能超过其危险:
(1)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3)外周血管疾病;
(4)PR间期达0.24秒;
(5)中度心力衰竭。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期间要严密监测、观察,以防不良事件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