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疗效与进展
(2009-09-05 08:13:48)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心力衰竭 心脏移植 受体 供体 植入技术 王春生
1
终末期心力衰竭是指各类心血管疾病导致的AHA心力衰竭D级,常规治疗难以控制的心衰阶段,患者预期寿命<6月,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之一,在全部人群中占90.7/10万。针对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手段包括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或人工心脏、左室减容术(Batista手术)或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激光打孔心肌成形术(TMR)以及干细胞移植和组织生物工程。其中心脏移植疗效最为明确且最优,是终末期心脏病的首选方案。中国自1978年完成第一例原位心脏移植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目前卫生部已批准26家单位开展心脏移植,使心脏移植在我国规范化,标准化。国内共完成心脏移植总量近600例,年完80~100例,其中成规模的移植中心4~5个,分布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黑龙江、西安。全国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为90%~98.3%,1年存活率为85%~90%,疗效已与国际上报道的结果相近。其中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至今已完成原位心脏移植247例,年完成移植手术30~40例,手术规模已达到国外一流移植中心水平。心脏移植是涉及受体选择、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术后综合治疗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2
受体的选择是心脏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各种药物或常规治疗手段均无效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或无法解剖、生理纠治的复杂心血管畸形患者均为心脏移植的适应症。同时需排除以下几方面:不可逆性肺动脉高压伴肺血管阻力大于6
病人列为心脏移植可能的受体后,术前需要接受一系列检查、评估,以决定他(她)是否适宜接受心脏移植。供体与受体是否匹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血型匹配,两者ABO血型要一致或符合输血的原则。二是免疫学匹配:检测受体PRA(Panel
3
4
原位心脏移植有三种吻合技术:标准法原位心脏移植、双腔静脉法及全心脏移植。标准原位心脏移植技术最早由Lower和Shumway在动物实验中确立和完善起来,自1967年沿用至今已超过30年,存在着术后可出现三尖瓣返流、窦房结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的缺陷。1991年Dreyfus等将双腔静脉吻合法心脏移植技术引入到临床,目前已成为国际心脏移植主流。全心脏移植目前临床应用不多,心脏肿瘤病例倾向于采用此方法。
4.1
心脏植入按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肺动脉的次序完成。左心房的吻合以双头3-0
4.2
左房的吻合过程与标准法相类似。然后进行下腔静脉的吻合,以4-0
5
术后免疫治疗采用采用四联方案:塞尼哌/舒莱+环孢素A(CsA)
6
心脏移植的存活率不断得到提高,国外报道平均1年存活率已达85%,3年存活率为78%,其后生存率以每年约4%的速度减少。其中疗效好者报道手术成功率达95%,1年生存率91%。存活时间最长者由美国Stanford大学完成,至今已超过27年。我国心脏移植的最好疗效为1年存活率90.3%,3年存活率为83%,与国际最新报道疗效一致;存活时间最长一例至今已超过14年。中山医院手术成功率达97.5%,在1~96月的随访中,
7
心脏移植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除一般心血管手术的并发症外,还包括移植相关的多种并发症如:排异反应、感染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等。从发生的时间来分,包括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而部分并发症如:感染、急性排异反应在术后早期与晚期均可能发生。
7.1
7.2
术后三个月内为急性排异反应高发时间,急性排异反应占早期死亡的6.4%,
7.3
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心脏移植早期死亡的14.2-34.2%,在晚期死亡的10%左右。术后早期感染主要发生于伤口、肺部、泌尿道及静脉留置导管等,以肺部感染为常见,病原学以院内细菌感染为主,而真菌等机会感染并不多见。晚期感染易见CMV(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感染,其他也可见真菌及院外细菌感染。感染的预防,主要在于严格的消毒隔离,注意接触的手部的消毒。治疗方面宜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严重感染,常规治疗无效时要抗细菌、病毒、真菌及原虫四联药物同用,同时减少环孢素的用量,或者可以用免疫球蛋白。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9/07/temp_304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