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性心力衰竭概念的变迁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2007-09-05 14:32:30)
标签:

健康/保健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几乎所有的心脏、大血管疾病都可以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在心力衰竭的各个阶段,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生存期明显缩短。

    心力衰竭时的病理生理十分复杂,当基础心脏病损害心功能时,机体首先启动多种代偿机制。以使心功能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主要的代偿机制有:心肌肥厚、心室扩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的激活、以及机体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当心脏存在慢性容量负荷过重时,心室进行性扩大以增加其液体容积。心脏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回心血量增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使心排血量增加。此代偿机制在初期有助于维持心排血量。然而,这种代偿机制是有限的,如果心室内压力过高,会导致心室肌过度伸展,当其超越了心肌细胞的最适状态时,心肌收缩力就会减弱,心排血量下降,而出现心功能失代偿。这种代偿机制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心肌耗氧量增加和心室肌过度延伸最终都会产生负效应。
文章来自:心血关网:http://www.365heart.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